金翔龙

金翔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名人简介

个人简介

    金翔龙,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57-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今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中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开拓性贡献。长期致力于中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并率先开展中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中国海的构造格局、地壳性质与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过重要论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主持研究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攻关项目对维护海洋权益有重要贡献,受到国家表彰。在大洋海底勘探开发方面,代表我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并主持与负责国家海洋局承担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重大专项,勘探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按联合国要求完成区域放弃和实施洋底开采工程奠定了基础,为我国进入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翔龙

 

个人履历

    从事海洋事业57年,60年代初,金翔龙院士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改装地震仪、研制水听器,组装海洋地震勘测系统,推动了我国海底石油勘探开发的起步。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翔龙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组建了现代化的地球物理技术系统。筹划了“科学一号”调查船的建造,以系统工程思想设计与主持组构“科学一号”调查船上三级计算机控制管理的地球物理采集系统,并在陆上建成陆基的数据处理(计算)中心。国外评论其“弥补了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1985年以来,在国家海洋局系统将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地球化学等集成为一体,建立了海底科学。1990年,代表我国出席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筹委会会议,接受联合国技术专家组对我国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的技术审查,最终为我国从联合国争得了15万平方公里的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