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俊义:测绘文化思考

2014-08-14 14:16:26    来源:中国勘测岩土网

摘要:中央编委批准成立 "测绘宣传中心 ",这对测绘来说是可喜可贺的大事。半个世纪来,测绘行业文化始终是在我们业内回旋,说得
中央编委批准成立"测绘宣传中心",这对测绘来说是可喜可贺的大事。半个世纪来,测绘行业文化始终是在我们业内回旋,说得苛刻点好比是大院里办得五彩缤纷的"黑板报",得不到社会更多的了解。一个群体让全社会了解了,才等于被全社会承认,这个群体才有精神,这好比唱歌者之于听众。
我们测绘行业不是没有人才。我们有占比重不少的院士,还有占比重不少的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在测绘高科技领域,我们有一批在世界顶尖级的专家学者。正因为此,所以我们的"学报"、"通报"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很受关注。可是我们都办不出一个以测绘行业文化为主的"报"杀向社会。是不是意识到测绘科技和测绘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这个问题了?下决心成立中国测绘宣传中心。真是这样,测绘行业文化的兴旺时刻快到了,会像足球一样,很快冲出大院走向社会了。
测绘行业文化宣传的误区 
我是个老测绘人。退休之后还在搞与测绘有关的学会工作,所以别人说我是“陪测绘一生”的人,对这个不褒不贬的中性词我还是接受了。我想学会工作不仅只是搞学术交流、科技活动,在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中应探索测绘行业文化的路子。为了探索这一问题,我向好多我们这一行的有识之士请教询问行业文化状况和如何开展行业文化宣传之事,于是边学边练的写了几篇发表“小黑板报”上,到头来信心大减。为什么?我觉得有几个误区在困惑着我们行业文化宣传。
误区一:测绘太艰苦了 
有人说测绘太艰苦了,风吹、雨淋、日晒,长年在外,越宣传越没人干这一行,找对象难……持这种想法的人还都是在测绘行当里事业有成忠心耿耿吃了一辈子苦又不怕吃苦的人,他们怕智商高的学子不进测绘学校门,他们想法也是不无根据的。可话又说回来了,你智商再高,他追求的不是这事业,我要他有什么用呢?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愿者罢休。再者说了,也有比测绘再艰苦的行当,不照样是有人踊跃报名吗?就看怎么宣传了。测绘工作艰苦,但这艰苦中饱含着我们测绘人的乐趣和智慧和对祖国的奉献,测绘造就了一大批院士和征服南极北极以及青藏高原的科学家。要相信在青少年中仍有为数不少是有思想、有抱负、有理想的。 
误区二:测绘面太窄了
当然,测绘不像鞋、帽、服装行业那么家喻户晓,也不像收音机、电脑之类的那么叫人熟悉。如果从这层意义上理解"面窄"的话,那我们更要强化测绘文化的宣传工作,让人们知道测绘是随着人类文化产生和兴起的,让人们知道历代统治者和大小军事行动都离不开测绘,让人们知道现代化的大小建设工程都离不开测绘,让人们知道发射火箭跟踪火箭运行的技术离不开测绘…… 
误区三:一句话说不清楚 
是的,测绘工作绝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只是"猫着腰,瞪着一只眼看''镜子''的"。但是我们要让寻常百姓了解测绘是干什么的,测绘在军事、建设中的作用,测绘高技术发展现状,我国测绘在世界同行中的地位和测绘工作者、专家、学者的贡献……
我们测绘院的院士不只是在测绘领域做出令世人瞩目的贡献,他们也非常重视科普宣传。最近我看《中国测绘报》连载的《数字地球与测绘》等系列文章,虽受益匪浅,仍觉得这类文章只适合我们业内人士看,拿到社会上去人家还是会说:"太专业了。"
是谁说的我记不清了?quot;当一个科普作家是最难的。他要把高深学问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要是高士其老先生还活着就好了,他是科学家又是优秀的科普作家,他的著作影响了几代人。
误区四:测绘不是唱主角的
我们不否认测绘是服务行业,但在行业当中有谁自称自己的行业是唱主角的呢?还有人更直率的说:"我们测绘行业无''权'',所以不被人们重视,不像人家那些搞城市规划的那么让人羡慕。"其实我们测绘的"权"也不小:国家的坐标、高程系统是我们定的,城市规划所用的坐标高程系统是我们定的,城市规划所依据地形图和各种图形数据资料是我们提供的,各家的地块地界是我们定的,俗话所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说测绘工作的重要。我接触过从事规划设计的专家都说:"测绘工作率先把地形图和设计规划所需要的图形数字化,促进了我们的规划设计工作电脑化的进程。"这些使用测绘,常和测绘打交道的人,倒不轻看我们测绘人,可见宣传测绘,让测绘走近人民,让人们了解测绘,对我们测绘人多么重要。
塑造测绘文化 
寻求测绘人形象用语。提起"探索地球秘密的人",人们就想到这是搞地质工作的,提起"放牧星星的人"人们也知道这是发射卫星火箭的监测人员,提起"人类灵魂工程师"、"城市美容师"人们自然会想到教师、环卫工人……我们测绘人的形象用语即宣传测绘人的"广告词"是什么呢? 
据说,我们有不少的院士想从国外的测绘名词新概念中翻译个中文名,弄了半天却翻译出二百多字的解释,还不适合测绘人的形象。我想表达我们测绘人劳动、智慧、成就、贡献的既顺口又贴切的形象语(宣传"广告词")是会有的,为此《中国测绘报》可否来一个"征测绘人形象用语"广告。
编测绘歌。记得有一首歌叫"勘探队员之歌"。这首歌不是我们测绘人的专用歌,可我们也唱了十几年,唱响了大江南北,连那些不是搞测绘的人也跟着唱,还真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有一首歌名叫"草原之夜",动人的乐曲优美的意境让人自然就想到了邮递员。难道我们就编不出一首让人们百唱不厌百听不烦的"测绘人之歌"吗?
拍个反映测绘的电视剧或电影。我们有几位开国后的第一批学部委员,有十几位院士,还有英雄的大地测量队和众多部门的先进人物,有那么多国家领导人为我们的题词,有名山大川伴我们的浪漫,有深谷和沙漠、荒原给我们的神秘,再加上我们还有与国际并驾齐驱的测绘高科技技术……我想以测绘为题材拍出的作品照样会轰动上下。 
听说我们测绘界的领导和专家们也曾为此动了不少心计,费了不少心血。诸如创作的,演戏的,拍片的,发行的……都牵涉到经费等诸多问题。我想经费问题我们可以让全国测绘单位与测绘有关的单位自愿赞助的,我们也在片尾加上一大串名单,这总能解决些问题吧。
最近我在《深圳商报》文化娱乐版看到曾培养出彭丽媛、宋祖英、闫维文、张也等一大批名星的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金铁林教授痛陈当今歌坛弊病:"如今圈里要出名,条件有三个:钱、权、色。如今我培养出的一批很有实力的学生,要出名可就难了,好不容易找到钱拍个MTV,可人家不给播还是没有办法。"
开通测绘的文化作品宣传渠道。我们测绘高科技成就不时也能在国内几个大报上看到报道,但只是蜻蜓点水。有关测绘行业的事和人的报道,只限在我们自已的《中国测绘报》上,可是和我国现代大地测量的奠基人科学家陈永龄老先生一起,同到国外留学,有差不多相同经历的同龄人钱钟书老先生的报道可热闹非凡。 
还有《中国测绘报》总第798期发表的,国家英雄大地测量队段同林写的一篇《柴达木历险》一文也完全可以在其它大报上发表。如果是一个演员也像他们一样在那种环境下,饥渴时只能喝自己的尿,还不知道会怎样被大肆炒作呢!这使我想起了当年深圳勘界测量时,我们的测量员把刻“国务院”上千斤重的界碑(含水泥、砂、水)立在梧桐山上,也就无声无息了。时过半年,晚报记者找到了这块界碑,那次壮举才被外界所知。从这我看到不足和遗憾的是我们自己! 
写了这些,如果能抛砖引出块玉来,是测绘之大幸。可能是我这个"陪测绘一生的人"感情用事,偏激之言,我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你可千万别说:"你老头有能耐写段好歌词、谱首好歌曲,写本好小说,编个好剧本!"你要这么说就干脆来打我一顿好了,我确实没有那个能耐。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