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正:“测者未滑,滑者未测”说法存在误区

2015-09-01 15:02:52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摘要: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着“测者未滑,滑者未测”的说法。通俗地说,就是“看着的没发生,发生的没看着”,如何看待这种情况才是正确的,才能符合客观事实,消除认识上的 “误区”是重要的。

人物

刘传正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传正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着“测者未滑,滑者未测”的说法。通俗地说,就是“看着的没发生,发生的没看着”,通过调查列为隐患点并开展监测的未发生地质灾害,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又常常未在调查监测之列。如何看待这种情况才是正确的,才能符合客观事实,消除认识上的 “误区”是重要的。

事实上,每年都有许多通过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预警预报地质灾害并成功避险的典型案例,挽救了大量的人民生命财产。这些案例都是通过调查确定为地质灾害隐患点,而后实施监测预警的。

在山地丘陵区,存在着千千万万的斜坡或沟谷。这些斜坡或沟谷只要遭遇不利的极端的外界因素作用,如持续的强烈降雨、地震活动或人类开挖堆载等,都具有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人类社会由于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限制以及实际的需要,目前只是调查监测了很小一部分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且威胁人居安全的斜坡或沟谷。如果把监测发灾的点数与所在区域记录在案的隐患点数比,“滑者已测”的比例就会大,但与整个区域的斜坡或沟谷点数比,相应的比例数仍然很小,自然给人以“滑者未测”的印象。

通过识别隐患点而后进行监测的做法实际上存在两个前提,一是地形地貌、地质成分结构上的薄弱区,如历史上发生过滑坡泥石流的地段;二是威胁到村落、学校、集镇等人类聚居区或聚集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与否,还在于外部引发作用是否作用于薄弱地质区段,以及外部作用的大小、时间长短。如果外部作用如强烈降雨、地震活动或人类工程作用没有发生,即使是划定为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般也不会发生滑坡泥石流。反之,如果外界作用足够大、时间足够长,即使那个地段的地形地貌、地质成分结构不薄弱,以往没有发生过滑坡泥石流,也会逐渐变形破坏乃至发生地质灾害。“测者”的外界作用未达到临界状态,虽然是隐患点也不会发生地质灾害,而“未测者”达到临界状态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理论上,凡是斜坡就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凡是沟谷就可能发生山洪泥石流,其本质是重力作用失衡导致岩土向下运动。实际上,人类调查、监测、记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只是很小数量的斜坡或沟谷,而绝大多数斜坡因人力、物力、主观认识的限制以及客观必要性等而没有开展调查监测。

出现“测者未滑,滑者未测”的说法,还与滑坡泥石流是否成灾以及成灾的大小有关。每年都有因强烈的外界作用引发的大量地质灾害,因为危害小,特别是造成人员伤亡少,社会关注度自然就低,新闻媒介报道就少,社会舆论反映也就处于低水平,以致于焦点集中在个别“滑者未测”的大型灾害事件上。

群测群防,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为适应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实施的带有主动应对性质的一种有组织的减灾行动,是有效减轻地质灾害的群众性自我防范工作。群测群防的特点,就是地质灾害威胁出现在哪里就在哪里应对,突出强调所在地区居民防灾减灾的自发性、自觉性和实时性。只有逐渐培育“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应急和自我救治”的防灾减灾文化,通过增强意识、增加知识、培育能力,才能实现减灾成本的最小化和减灾效果的最大化。

结论是,地质灾害调查识别和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应该坚持做下去,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认识的提高,推动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升。


原标题:刘传正:正确看待“测者未滑,滑者未测”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