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明:四川省九大典型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专题报告

2015-10-28 09:42:59    来源:3sNews

摘要:地理国情监测对科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国情监测对科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国情监测中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六地形测量队)主任李国明,在10月22日江西南昌举办的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做了“四川省典型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专题报告”的演讲。


以下是演讲实录:

  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四川省地理国情监测专题成果。我的报告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项目概况

  在“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项目包括“七大建设任务”、“三大技术支撑”、“两大保障体系”,其中地理省情监测就是七大任务之一。

  地理省情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灾区地理省情监测、全省重要地理省情信息监测、典型地理省情信息监测、地理情监测信息系统监测。

  监测目标,主要利用我们普查的数据,以及各级基础信息数据,还有遥感数据,开展全省典型的重点区域地理省检监测,来构建系统,持续不断为四川省的生态环境,来提供一个空间化、定量化、常态化的这么一个监测服务,为政府和企业、公众提供相关服务。


二、主要成果

  一是汶川地震核心灾区地理省情监测,主要开展了典型地质灾害的分布监测,水资源分布以及变化监测,人口、信息、基础设施分布变化监测等。

  二是芦山地震灾区地理省情监测。主要监测灾区产业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基础设施规划、农业设施、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文化旅游、地质灾害防治各个方面的监测工作。

  三是全省重要地理省情信息监测。它包括两个方面:1.全省地表覆盖监测;2.主体功能区监测。针对全省的地表覆盖监测,主要是监测四川省不同时期的地表覆盖这么一个变化情况。针对主体功能区的监测,主要是利用多期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来统计民政专业资料,来分析监测去地表覆盖的人口、经济、交通设施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进行交通通达度评价工作。其中,重点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的监测,涉及内容主要包括成都的平原、川南、川东北等19个市洲、89个县进行监测,地表覆盖变化、人口经济变化、道路变化等,主要是九寨沟等区的监测,以及动植物分布的变化监测。这是地表覆盖的变化,以及道路空间分布的变化监测。这是对监测主题功能区生态拓展的情况及综合评价。我们开展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相关的工作,包括地表覆盖、交通、自然生态几个方面的监测内容,开展了一些从基本自然生态指标和综合自然生态,来开展评价。

  四是典型地理省情信息监测。主要包括城市发展变化监测、重点区域地表形变监测、天府新区发展变化监测。

  城市发展变化监测,主要基于普查区域,开展庐山是空间发展监测,包括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分布变化这几个方面。地表形变监测,主要开展成都是主城区以及都江堰市的地表监测。

  天府新区发展变化监测,主要作为省情监测的重要内容,目前四川局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天府土地利用的分布,土地利用动态分局以及基于移动测量的工作。

  五是灾难性地理国情信息监测,主要涉及到前期四川多次地震的影响,在都江堰以及汶川等区域,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为了满足政府和群众的需且,就开展了该项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地震烈度,以及公路沿线滑坡、崩塌等相关细节的工作。

  六是区域规划监测。这个是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开展的,与四川省发改委共同完成的试点工作,这个试点工作当时规划还没有发布的时候开展的,目前也在调整相关内容。目前工作已经完成了三大空间的划分,以及平台初步建成的工作。

  七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包括:1.川滇生物多样性监测,对区域乡城县的工作。2.邛海湿地恢复工程专题监测,主要是为了当地旅游规划、开发来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3.大小凉山地区水土流失监测。流土流失一直是凉山州区域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大小梁水土流失调查的精度和效率,并且充分利用我们国清普查的数据,因为共同开展了大小凉山水土流失的监测工作。

  八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高校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创业联盟,目前发布了初步成果,目前更多的监测任务,也正在积极筹划当中。

  九是其他成果。除了上述成果,也有一些监测系系统,包括一些监测软件,还有一些专题报告、论文等等相关成果。


三、结束语

  最后,李国明表示,四川省作为全国生态丰富、地理环境非常错落、区域组成复杂的大省,地理省情监测工作目前仍再继续不断深入中,后续监测成果奖持续为四川省战略规划制定、空间规划管理、区域政策制定、灾害预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参考。谢谢!


原标题:李国明:地理国情监测助力区域发展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