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国际——极地考察或在“十三五”突出重围?

2016-02-16 09:16:38    来源:中国海洋在线

摘要:近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已基本确立”十三五”极地科学创新研究总体思路:至2020年,力争使我国极地科学的国际地位总体上开始实现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科学”强国的转变,为人类认知地球演化和全球变化,和平利用南北极做出贡献。

  近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已基本确立”十三五”极地科学创新研究总体思路:至2020年,力争使我国极地科学的国际地位总体上开始实现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科学”强国的转变,为人类认知地球演化和全球变化,和平利用南北极做出贡献。

  根据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设立的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极地科学“十三五”创新发展项目预研究》报告编写组组长张海生博士介绍, “十三五”期间我国极地科学创新研究项目将围绕极地系统演变的关键过程,以“极地变化”和“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为两个重点研究方向,通过“机制与作用” 的研究,着重阐述影响区域和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机制与效应。通过上诉研究,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在“北极变化及其气候与生态效应”“南极环境演变及其对全球变化影响”“极地环境观测、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的创新性成果,确立我国在国际极地界的学术强国地位。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连续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迄今为止已经组织了31次南极科学考察,目前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正在进行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迄今已组织了6次北极科学考察。

  “随着我国极地考察项目的开展,我国在极地科学研究领域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在研究成果、队伍建设和技术支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优势的学科领域。”张海生说,“但我国还不是极地科学大国。我国的极地科学研究水平在支撑国家核心权益、应对气候变化、引领国际极地科研方向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科研成果和社会效益与美国及欧美国家还有不少差距。

  张海生介绍说,目前,国际大型极地科学计划主要围绕极区快速变化(如冰雪消融)及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环境、生态以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开展。我国的极地科学研究也主要是围绕这些内容而展开的。按照我国“十三五”极地科学创新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我国“十三五”极地科学发展的总体科学目标为:开展与全球变化等国际计划相一致的极地科学考察活动,监测极地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研究量化和理解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提高对极地系统的科学新认知,增强基地研究的科学基础,改进和提升极地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强化对今后极地变化的预测能力,获取一批创新性成果,扩大我国在国际极地领域的影响力,为我国成为极地科学考察强国奠定基础。

  “‘十五’以来,我国对极地事业高度重视,通过高强度基地能力建设的投入,我国已经形成以五站(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北极黄河站)、一船为平台,海上、冰上、内陆、固定翼飞机、卫星和空间观测有机结合的立体观测、探测系统。目前,我国正在设计建造新一代极地科考船,也即将为极地科考和科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张海生说,“应该说,在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上,我国基本具备了跻身极地科学强国的实力。”


原标题:我国极地科学创新研究“十三五”总体思路基本确立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