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冲破囚笼-微小卫星商业化的中国式挑战

2016-03-05 06:59:00    来源:3sNews

摘要: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研究所张科科:卫星商业化面临多个难题

  3月3日,由GIO俱乐部|泰伯智库主办、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泰伯大视野·GIO产业沙龙在京举办,此次沙龙的主题是“冲破囚笼-微小卫星商业化的中国式挑战”,50余位重量级GIO们出席了沙龙活动。

  在嘉宾分享各自报告后,多位到场嘉宾围绕“微小卫星商业化的中国式挑战”进行了热烈的小组讨论。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研究所副所长张科科提出了在卫星商业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难题。

  张科科:非常感谢大家,我是来自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研究所的张科科,我们单位是中科院下的卫星研制总体单位。

  我们从2003年成立,从遥感卫星起步,现在的业务涉及航天领域的五大方面,包括导航、通信、遥感、空间科学、微纳星群,这13年来我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得到了各个兄弟单位的支持。

  针对今天这个主题确实是大家非常关心的,我们也觉得商业航天现在成为这样一个热点,我们怎么把这条路走下去,并且获得大家想要价值和利润。这里有做器件、终端和应用的厂商,还有致力于产业化和投资方面的。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微小卫星的应用需求非常强烈,做微小卫星的门槛正在变低,外面想进入的资金也很旺盛,国家政策也在鼓励军民结合和混合所有制等等。为什么还是要冲破囚笼?就是因为大家感觉这几股力量没有融合到一起去。

  商业航天这条路,国外也是从2009年-2015年成立了很多公司,国内也有这样的潮流。对于商业航天我们的顶层设计定位在哪里?大家首先要考虑的是,商业航天后面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还有我的资源利用从哪里来?大家的标杆是国外的SpaceX,他们取得了很多成绩,其实美国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包括NASA。他们借助于专业机构才能发展这么快。因此,首先我们在这个领域要和专业机构来共同探索。

  第二,这个领域一定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合作,从芯片到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市场应用开发、运营,这一整条卫星商业化的产业链都需要各方力量结合在一起。国外例如Planet Labs等,我感觉都可能是我们冲破囚笼的一个很好的借鉴模式。

  第三,我们作为卫星的研制方,前期一直做微小卫星的研发、制造、测试、发射、运营、维护,我们也想接地气,和应用、服务衔接起来。这样从卫星获取的数据就能变成和市场及用户对接起来的信息产品。

  从卫星研制方面,如果要实现商业化和实用化,还要解决或考虑几个问题:

  1. 一个实用化低成本的卫星,首先要解决高集成和大功率能源供给的问题,卫星的能源是比较欠缺的,如果你要实现很好的功能使用,它的功耗能源是大问题,在天上主要靠太阳能,如何在一个小平台上获得一个大能源,并且能够利用起来,这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2. 把商业货架产品利用好。这方面往往失败的例子很多,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个商业货架产品怎么用?既能够保证性能和廉价,又能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这需要我们去摸索。

  3. 真正要实现利润就一定要上批量,包括各行各业,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如果没有数量,要获得利润是很困难的。从卫星产业来讲或者从生产标准规范来讲怎样实现。

  4. 微小卫星肯定是构成星座或者编队的形式来进行相应的服务应用,但是卫星星座是需要进行维持、管理和运营的,如果按照传统方式,靠地面的测控站去做这样的维持,成本是下不来的。整个星座如何进行天上的自主运行和维持,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5. 提供接地气的服务产品。拿遥感卫星为例,很多图像的分辨率是足够用的。如果卫星仅仅满足于获取数据,是不够的,也无法完成商业化。后面需要各方去做数据挖掘和数据应用开发,最后加工成一个可用的产品。这方面需要和卫星制造商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也是需要大家来考虑的运作模式。


原标题: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研究所张科科:卫星商业化面临多个难题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