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勇士逐梦南极

2016-05-17 23:21:39    来源:测绘地理信息

摘要:测绘队员在长城站进行倾斜摄影测量。 结束158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4次穿越西风带的漫长旅程,出征我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黑龙江测...

测绘队员在长城站进行倾斜摄影测量。

       结束158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4次穿越西风带的漫长旅程,出征我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科考队员朱李忠、高文刚,以及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师柯灝博士、博士生李航和电子信息学院博士生刘杨近日回到祖国,为此次南极科考测绘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书写测绘科考新篇章


        朱李忠和高文刚此次分赴南极内陆昆仑站和长城站,历经艰难险阻,挑战生命极限,圆满完成测绘科考任务。


        ——完成中国南极长城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建设二期工程,实现了基准站常年连续运行观测和观测数据实时向国内传输。同时,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完成站区及周边6座已有大地控制点联测,为实现在南极地区应用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建立南极北斗测绘基准体系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持。


        ——首次采用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飞行28架次,完成长城站站区及周边约2平方公里的倾斜摄影测量数据获取任务,制作了我国首张南极科考站区真三维实景地图。


       ——完成中山站至昆仑站沿途、泰山站和昆仑站站区大范围的冰盖运动监测网点复测及加密,为深入研究南极冰盖运动特征和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


       ——完成中山站1:500地形图更新测绘,获取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为中山站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并为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的机场选址和建设提供基础测绘支撑。


       ——受智利南极空军站邀请,完成空军站及周边区域倾斜摄影测量工作,实现了空军站与长城站之间的交通道路全覆盖。这也是黑龙江局首次现场协助国外科考站完成测绘工作,充分体现了南极科考参与国家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


       根据高文刚的科考成果,我国已在中山站外20公里处找到了适合建机场的冰面,将在这里建设我国在南极的首个机场,此前只有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智力建有机场。


       此外,柯灝参与了南极内陆考察,负责数据采集、导航与测绘,并参与“雪鹰601”内陆机场选址工作;李航开展了中山站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相关科学研究;刘杨圆满完成极地电离层极光观测。


把思念化为工作动力


       虽然31岁的朱李忠在科考队员中年纪相对较小,但这已是他第三次赴南极了。这一次,他重披战袍、再闯南极,更多了几分从容。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瘦弱、腼腆、不善言辞的朱李忠一说起南极科考的事,立刻变得滔滔不绝。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二期工程设备安装、系统运行测试、数据回传调试,首次利用倾斜摄影测量系统在长城站获取航空影像……一个个难忘的日子和时刻已深深印在他的记忆中。


        当笔者问起朱李忠刚出生的女儿时,他才把思绪从南极拉回来。为了这次科考,他和爱人特意把婚期提前。在前往南极的路上,朱李忠时刻挂念着已经怀孕的妻子,就在科考队抵达南极的第五天,他的女儿出生了。“那天我躲到没人的地方哭了很久,既是激动也有内疚。”在南极这100天里,他最惦记的就是妻子和女儿。4月15日晚上,朱李忠到家时,女儿已经睡着了,他站在床边看了很久。“第二天早上她醒了,我就一直抱着她,怎么看都看不够。”朱李忠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终于回来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抱抱我姑娘。”

 

梦想终于实现


        刚从南极回来的高文刚整整瘦了一圈,皮肤也黑了许多,但脸上的笑容依旧灿烂。出征前,第一次加入到南极科考队伍的高文刚也是带着这样的笑容。他激动地说:“南极是我梦想的地方,参加工作11年,今年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高文刚此次执行的是南极内陆科考任务,需要完成内陆车队导航、沿途GPS冰流速点加密复测,以及泰山站、昆仑站周边冰流速网加密复测等任务。“今年南极特别冷,最高气温才零下35摄氏度,而且严重缺氧,在外面工作时经常冻得手脚都没了知觉,喘不过气,好几次在睡觉的时候突然憋醒。”说起这些经历,高文刚记忆犹新。


        南极内陆站环境恶劣,需要克服极寒天气和严重的高原反应,还要提防冰裂隙,天寒地冻和无法预测的危险时刻考验着高文刚的体力和毅力。为了保暖,他每天穿着厚厚的防寒服和近半米长、犹如太空鞋一样沉重的鞋子,还要为测绘仪器盖上厚厚的棉被,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当笔者问高文刚此次南极科考有哪些事令他难忘时,他思索片刻,笑着说:“在南极内陆吃的最多的是肉,刚开始几天还会有土豆和冻白菜,后来蔬菜水果保存不住了,顿顿就只能吃肉。雪龙船回到上海,科考队员吃饭时唯一的要求就是多做几个蔬菜。”“在南极的这几个月里,我们几乎都忘了青菜是什么味道了。”高文刚说。刚回家时,家里人都问他最想吃什么,他说多买点黄瓜、应季蔬菜,别的啥也不用了。“这几天我顿顿吃菜,4天吃了5斤黄瓜。”

 

充满挑战的每一天


        对于每一位南极队员来说,每一天都充满不可预测的挑战。


        “观测栋里面的温度往往低于极限温度,有一次由于外部风向改变,风从门缝里刮进去,仪器不能正常工作。我立即从站区赶过去,花了一整天时间才修好了仪器,但整个人已经快冻僵了。”李航说。


         南极地区环境恶劣,观测设备出问题频率偏高。在李航看来,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研究及动手能力。“在国内半小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那边可能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解决。时间长了,自己的心态也逐步调整好了。”


        科考之余,李航的爱好是摄影,极光、冰原、星空都是他镜头下的“常客”。而对于空间物理专业的博士生刘杨来说,变幻莫测的极区极光正是他研究的对象。极光作为太阳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产物,神秘绚丽,我国中山站在极光观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刘杨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看到美丽跳跃的极光,激动得无以言表。为了探索极区极光背后的秘密,他们付出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很多极光观测设备都在室外,因为天气环境恶劣,裸露的天线需要加固,部分线缆还需要维修。每次检测或维修完天线回到中山站,我里面的衣服都是湿的,外面的衣服已经结冰了。”刘杨说。


        在亘古的冰原上,南极科考测绘队员一如既往地演绎着忠诚与奉献,其中的酸甜苦辣将永远铭刻心间。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