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海十三五规划印发 六大重点任务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2016-12-14 09:34:41    来源:新闻组

摘要:近日,国家海洋局与科技部联合印发《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年~2020年)》,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近日,国家海洋局与科技部联合印发《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增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推动海洋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

科技兴海十三五规划印发 六大重点任务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兴海长效机制,构建起链式布局、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集聚转化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海洋科技引领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产业持续壮大的能力显著增强,培育海洋新材料、海洋环境保护、现代海洋服务等新兴产业的能力不断加强,支撑海洋综合管理和公益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5%,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速达到20%,海洋高端装备自给率达到50%。基本形成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互动互进、融合发展的局面,为海洋强国建设和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海洋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最佳窗口期,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海洋重大工程、重点专项和系列专项等的带动,加强海洋调查观测,提高海洋认知能力,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紧密融合,引领形成海洋强国建设新局面。

  一、加快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为认识海洋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总体上要围绕“透明中国海、认知深远海、数字三大洋和深化南北极”开展基础研究,加强学科间、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融合,提高系统研究能力,取得一批原创性和重大理论成果。在全球海洋科学和热点问题方面,要在海洋酸化和蓝色碳汇等全球气候变化、深海基因资源、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微塑料等新型海洋污染、深海底过程等前沿问题上提高认知,建立自主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使我国海洋认知能力尽快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海洋重大需求方面,聚焦南北极和大洋环境和战略资源状况、海洋资源利用、近海生态安全、海洋权益与环境安全和重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等,进一步认清关键过程和规律,提供新方法、新技术和系统化科学方案,为空间拓展和海洋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开展海洋基础、综合调查,加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建设中服务于科学目标的观测系统建设,以海洋科学目标为牵引,带动自主海洋观测探测技术发展,为基础研究提供长周期的观测数据,支撑“智慧海洋”工程建设。

  二、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

  要以深海空间站设计建造为契机,牵引带动深海高技术装备体系的系统提升,尽快扭转深海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推动“蛟龙探海”工程实施,为《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的履行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提升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能力,科学开发利用深海极端环境的生物资源。加快实施“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着力突破我国在深海运载、探测、能源保障等方面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制谱系化、全海深潜水器和系列深海技术装备,提高装备国产化率,推进海底观测网建设。大力推进深远海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研制,提高配套能力和深海作业支持能力,加快深海矿产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及试开采进程。加强极区极端环境和资源观测、探测技术的应用,开展极地耐低温环境仪器装备、极区严酷环境现场长期观测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应用示范,推动“雪龙探极”工程实施。

  三、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引领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和空间拓展

  要加大海洋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孵化集聚创新,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源头供给,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引领和支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勘探、生产技术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应用,提高国产化率。推动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等系列化,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大幅提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关键装备自给率和材料的可靠性,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开展适应我国海洋能特点、国际先进的海洋能示范工程建设,逐步提高可靠性、稳定性及可维护性。加快开发应用海洋新材料,适应深远海和极地的空间拓展。推动海洋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推动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牧场技术和负责任海洋渔业技术应用,推进以海洋增养殖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建立“蓝色粮仓”奠定坚实基础。增强极地考察破冰船等高端船舶的设计建造能力,带动提升运输船舶绿色化技术改造。加强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提升海洋物流、海洋旅游的智慧化水平。推动通过税收、融资等政策,加大对国家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科技兴海基地的支持,提升基地孵化和平台服务能力,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优先发展领域和技术集中,提升产业聚集度和创新能力。

  四、加快科技成果集成创新,支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安全保障

  要大力推进创新链与应用链的协同创新,边研究边应用。围绕“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结合“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的实施,创新集成和推广应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海岛保护与利用以及海域使用管理、海洋防灾减灾等海洋综合管理关键技术,形成系列标准和规范,推动“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工程实施。加快海洋环境监测评估预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技术应用示范,推动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形成一批模式和标准规范。建设海岛保护综合示范系统,加强海岛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岛上垃圾处置及海岛建设用新材料等技术应用。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技术应用,加强渤海环境容量评估、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式等的研究应用和技术标准推广。加强海洋管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开展海上开发活动动态监视监测、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管理、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和海上维权执法技术等的示范应用。完善全球及重点海域中国近海的高分辨率自主海洋数值模式,拓展海洋环境预报服务至全球范围,提升重大需求保障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动服务保障产品的市场化。

  五、加强海洋科技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国际交流合作对提升海洋科技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依靠国际合作增加影响力,从“跟踪、并行”迈向“并行和领跑”,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积极推进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海洋科技创新机构的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我国在海洋领域的参与和主导作用。聚焦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科技支撑需求,在政府间和非政府国际海洋科学组织中提升影响力。推动优势海洋产业走出去,以各类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集成,推动与沿线国家蓝色经济合作。推动建设双边特色产业国际合作园区,引导优秀企业到国外开展高技术成果开发、交流与产业化示范,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加强联合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积极融入海洋产业全球创新网络。推进国际或区域标准的研制,与有关国家和组织共同开展国际标准研制、比对和互认。

  六、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海洋科技体系竞争力

  海洋科技创新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风险多,但战略利益和回报巨大的体系性创新,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优化工作机制与政策环境,着力推动海洋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国家海洋局将会同科技部和各涉海部门,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加强宏观指导协调和制度建设,创造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海洋局将制定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组织先进海洋技术评估,定期发布鼓励推广的先进海洋技术成果目录,以及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大的科技成果包。各级沿海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促进海洋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实力度。充分利用财政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等各方面资金渠道,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科技领域,参与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等,鼓励沿海省市积极开发适合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金融产品。各海洋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为中心,加强协同创新和能力建设。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突出科学交叉和协同创新的海洋国家实验室,新建一批国家、部门、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推动海洋调查船队实体化运行管理,推进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样品库社会化服务。在海洋领域加大“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培养计划和多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力度,加快造就一批在国际海洋前沿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加大对海洋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和海洋科技工作者离岗创业管理办法,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大型企业和科技兴海基地设置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海洋工程师联盟。加强海洋科普意识宣传,推进海洋科普社会化市场化改革。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