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黄大年教授:铁肩担起兴邦任 归心不移故土情

2017-01-10 10:05: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摘要: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国家深探专项装备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8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吉林逝世。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国家深探专项装备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8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吉林逝世,享年58岁。

0824ab18972bd40779926aaa72899e510fb3090b.jpg

  记者了解到,2009年,当黄大年得知国家正式启动“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决意回国。

  彼时的他已在英国18年,生活富足,事业有成。科研伙伴极力挽留“伙计,别走了,我们都是冲你来的”,妻子因结束她苦心经营的诊所失声痛哭,可所有这些,都没能改变黄大年的决定。

  “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黄大年还是回来了,他出任了母校吉林大学的全职教授,成为“千人计划”到东北发展的第一人。

  而后,喜报频传。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领域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亦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大年工作起来,可以达到忘我的地步”,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办公室主任沈伟告诉记者,“他对待科研一丝不苟的态度,真正是一位大家才有的风骨。”

  虽然工作严谨,生活中的黄大年却和蔼谦逊。其研究生高秀鹤称:“夏天,老师会让师母给我们煮绿豆汤,雾霾天老师会给我们买口罩,做他的学生,特别幸福”。

  沈伟回忆,半个月前,他邀黄大年参加“2016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时还曾与其通话。黄表示身体有恙,但宽慰“只是小手术,无需挂心”,谁知不过几日,竟已天人永隔。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黄大年生前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

  沈伟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其实不光是大年,千人计划中许多专家都是这样,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付出,为国家的发展倾尽己力。”

  黄大年追思会已定于1月13日在吉林长春举行,届时,数十位“千人”专家将到场致敬,送其最后一程。

黄大年教授在任课

黄大年教授在任课

  生平:

  黄大年博士生于1958年8月;

  1982年、1986年在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分别获应用地球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6年在英国LEEDS大学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曾任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项目经理、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

  2009年12月,由国家“千人计划”(第二批)引进回国,组建并担任吉林大学暨吉林省“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

  担任职位:

  “十二五”863资环领域主题专家;

  863“航空探测关键技术装备”项目首席专家;

  国家“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首席科学家;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探测地下油气和矿产资源以及地下和水下军事目标。

  新兴交叉学部学部长;

  ......

  研发内容:

  高精度探测传感器、探测仪器、无人机探测系统、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以及大型地学软件系统等前沿探测技术装备。成果获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等多项奖项。

  主要贡献:

  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研究工作,致力于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服务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

  主要负责数据质量监控技术和系统研发,全张量地球物理场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研究以及相关软件系统研发。

  主持研发的部分公开产品有,二维和三维重磁震井联合解释软件系统ARKFIELD,地球物理勘探风险分析系统等。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

  负责协调和组织管理我国跨部门和跨学科优势技术资源和团队,充分挖掘我国在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成果并形成了技术能力,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技术瓶颈,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