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建设生态遥感监测和核查处理机制,明确生态保护红线

2017-02-21 17:12:33    来源:经济观察网

摘要:2月20日上午,环境保护部在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建设生态遥感监测和核查处理机制,明确生态保护红线。

  2月20日上午,环境保护部在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环境保护部要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建立一个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并从京津冀和长三角入手,切实拖动生态红线制定的有序进行,同时还要制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和核查处理制度。

环保部:建设生态遥感监测和核查处理机制,明确生态保护红线

  京津冀长三角重兵打头阵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核心是要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到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年底前,其他各省(区、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的程立峰司长说到:“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是我们国家目前实施的两大重点发展战略,确定这两个区域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也是配合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同时,这两个区域也是最重要的生态保护的优先重点区域,特别是长江经济带,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而生态红线的划定也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多个类型的保护地之间有所重合,毫无疑问,将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这些保护地就是生态保护红线的主体部分。先于全国红线划定了各省红线的13个省份,则需要根据新的红线划定指南做微小的调整。即将划定地全国生态红线虽然以行政区划开展工作,但最终一定会从国家层面上保持生态红线边界的自然衔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极强的刚性,它也被称继耕地之后的生命线,不能随意调整。《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只有当生态保护红线涉及到重大民生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才可以进行调整。总体思路上,生态红线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而地方党委和政府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责任主体,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监督管理,做好指导协调、日常巡护和执法监督,共守生态保护红线”。

  立法遥感共推进自然区监管

  为了遏制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环境保护部将推进《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完善和立法工作,并对《自然保护区条例》实施评估。结合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将提出完善自然保护区立法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强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同时积极配合有关立法机关来推动自然保护区相关的立法工作,为保护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与此同时,为了远程监测和监督自然保护区的状况和违法行为,我国将利用科技优势,加强遥感技术的应用,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控体系,通过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并制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和核查处理制度,实现遥感检测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从原来的一年一次改为一年两次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遥感监测,将进一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力度。而环境保护部也要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建立一个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为自然保护区的权益监管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中最精华的部分,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是为了解决保护空缺和保护级别较低的问题,通过新建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加大保护力度。而与此同时,除了将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将进行自然国家公园试点的规划。目前国家明确由发改委牵头,成立了十三个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组成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确定在青海、湖北、福建、浙江、湖南、北京、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吉林和黑龙江等12个省(市)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选择三江源、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长城、香格里拉普达措、大熊猫和东北虎豹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而环保局再次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建立国家公园,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不是为了搞旅游开发,这个基本方向一定要把握住。”

  而基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成就,我国在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25年来第一次取得了第15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办权。缔约方大会是公约的最重要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第15次缔约方大会是《公约》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在中国举办,意义非常重大。会议将总结前十年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制定到2030年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战略。这个会届时有六千到八千的缔约方代表、NGO组织和境外媒体来参会,将成为我国生态环保领域一次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候在我国举办缔约方大会,既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舞台,是我们与国际社会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的重要机遇。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