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古遇上遥感,千年新疆古长城亦可再现!

2017-03-10 14:13:08    来源:中国科技报

摘要:日前,考古学家利用遥感技术让战国时代的新疆古长城真实地再现在人们眼前。

  随着遥感技术在考古领域中的应用,现代考古能形象逼真地恢复千年以前发生的事情,日前,考古学家就利用遥感技术让战国时代的新疆古长城真实地再现在人们眼前。

当考古遇上遥感,千年新疆古长城亦可再现!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熟知的俗语,正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提到长城,中华儿女为之骄傲,金发碧眼的“老外”们则不无佩服地竖起大拇指。在千百年前极为恶劣且缺乏工具的自然条件下,能够修建起如此浩瀚的防御工事,堪称人类奇迹。

  对于长城起始和结束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度超万里。

  近年来考古发现东起点可溯至鸭绿江,而西点也延伸至新疆境内。可以说,万里长城,远比万里长。

  “复原”新疆古长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李军说,过去人们总以为新疆没有长城,但其实从战国时期到汉代,根据地理位置的战略作用及环境,人们已经开始修建呈点状、片状分布的烽燧、戍堡、驿站等,它们是内地长城的延续,起着保卫边疆和丝绸之路畅通的作用。

  借助遥感考古技术,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工作人员,将200多座古烽燧、戍堡连成了一条条长城资源分布线——“汉代长城资源”“唐代长城资源南线”“唐代长城资源北线”,描画出新疆古代长城样貌,甚至通过这一立体空间数字模型还可看出丝绸古道及其分支的具体走向。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聂跃平解释,在一般人的理念中,长城就是由人工修建的墙体、烽火台、敌楼、营城、卫所和关口等建筑连体组成,起点从山海关老龙头到嘉峪关。

  “但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新疆零星发现了汉、唐、清修建的烽火台、营城、敌楼、卫所等单体遗址,从时间上看与丝绸之路的使用相吻合,这就有力地证明,汉代中国已对新疆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但新疆古长城同时具备自己独有的特点。“由于新疆面积广袤、人口稀少,境内没有连续的高墙,主要由烽燧、戍堡等由点连线构成新疆长城的主体。长城在新疆的具体分布和走向模糊,特别是起什么作用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也正是因为这样,将新疆古长城遗址点在三维地形上进行定位和复原具有其重要意义。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于丽君介绍说,利用地形数据、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采用摄影测量三维建模、虚拟现实与仿真等技术,目前已经实现新疆境内200多处烽燧、戍堡、长城遗址点的复原。

  通过空间数字模型不仅能清楚地看到每座长城遗迹的特征、面貌及其周围地势环境,还能看出部分长城在新疆境内的走向。“复原”之后,一条沿三条主丝绸之路分布、用以保护丝绸之路畅通和政令传输的长城的延长线,展现在世人面前。

  新疆古长城建模

  建立三维模型是关键

  于丽君向记者介绍说,“复原”新疆古代长城的项目历时3年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第二阶段是现场的照片拍摄与记录,第三阶段是后期的三维建模。

  “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就是如何复原古代长城,因为目前所掌握的都是比较抽象的文献记载资料,如何将这些资料转换为三维立体的烽火台、戍堡是最关键的一步。”

  据介绍,新疆干旱沙漠区遥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雷达数据穿透能力强,能够获取地表下一定深度的考古信息。

  以七盘磨戍堡的“复原”为例,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州阿图什市松他克乡肖鲁克村东18千米处七盘磨大桥北约300米处,是一座唐朝的戍堡。

  “我们首先要收集七盘磨戍堡的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及高分辨率影像,了解戍堡现在的保存情况,然后赴现场进行戍堡的空间定位与照片采集工作,回到实验室之后根据史料记载和测量数据初步建模,并进一步与考古学家沟通交流,争取尽可能真实地复原其原貌。”

  七盘磨戍堡、阿尕勒烽火台、头湖卡伦……一座座独属于新疆古长城的历史印迹,借助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以三维立体图的方式在人们眼前“重生”。

  谈到参与这项工作最大的成就感,于丽君回答说是亲手展示祖先创造奇迹的荣誉感。

  “这改变了万里长城万里长的概念,长城一直延伸到新疆的喀什地区,乃至喀什以西,我们的祖先利用险要的地形在广袤的沙漠戈壁建起了烽火台、戍堡等。

  在当时人口稀少、生产力不高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作为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把这幅壮丽的画卷展示在世人面前。”

  她同时强调说,新疆境内长城除了保护边疆安定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古代丝绸之路的安全。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长城与丝绸之路走向是一致的,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这对当今建设“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李军同样表示,新疆的长城资源印证了中原王朝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长城遗迹沿着古丝绸之路沿线分布,曾起到传递信号、防御攻守、保持政令畅通、为丝路商旅提供食宿和保护等作用。

  对长城遗迹的复原,不仅能更加直观地了解长城的分布,也为古丝绸之路及其分支的具体走向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7392115315891.jpg

  从空间视角发现文物遗存

  说到考古,大部分人的印象是一群考古学家拿着各种工具在土里挖来挖去。此次“复原”新疆古代长城的遥感考古,究竟又是怎样的技术?

  于丽君解释说:“遥感考古与传统考古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考古研究必须有实物证据,而遥感考古则是从空间视角来发现文物遗存。”

  所谓遥感,也就是遥远的感知,在不接触文化遗存的前提下进行无损探测,“有点千里眼的感觉”。

  “中国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要在960万平方公里上人工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而遥感的视野广阔、覆盖范围大、光谱范围广、时空分辨率高,还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大范围普查和无损探测”。

  遥感考古与传统考古既有所不同,也需要密切结合。

  聂跃平解释说:“‘发现遗址’是遥感考古最重要的一个目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遥感考古的应用还包括对遗址的古环境分析与解译、文化遗产动态监测、为遗址保护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等。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文化遗产,深化人类文化遗存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了解不同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模式及其演变过程,为解读遗址与文化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复原”新疆古长城的工作之外,遥感考古还曾在京杭大运河的研究中“大显身手”。

  距今2500多年,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跨越了四省两市、贯通了五大水系,借助于遥感技术,既可以从宏观角度更好地把握运河的整体走势,也可以从微观角度更好地探测遗址。

  于丽君感慨说:“借助遥感考古的技术和手段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能力。而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待遥感考古技术发挥它的特长。”(文/中国科学报)

    原题:遥感考古“再现”新疆古代长城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