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空间信息网络建设领域军民融合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7-07-31 11:10:43    来源:人民网论坛

摘要:空间信息网络可提供关键的战场通信广播、侦察监视、情报探测、导航定位、导弹预警、气象水文和地形测绘等信息。

   2015年3月12日,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提出了国家“十三五”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要积极推进基础、海洋、太空、网络信息、公共安全等关键重点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

国家空间信息网络建设领域军民融合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特别是在太空领域,通过实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工程,大力推动卫星资源的军地统筹和开放共享,构建军民共用的卫星导航应用服务平台和军民兼容的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国家空间信息网络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太空领域蕴含着国家重大战略利益,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高边疆”,是现代信息化作战敌我双方抢占、保护的重点。

  空间信息网络作为信息时代国家在太空领域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和科技强国的重要技术标志,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

  加快构建国家空间信息网络,是贯彻落实习主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示和“航天领域军民融合先行”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构想和保障军事力量“走出去”的迫切需要,是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网络强国的关键行动,必将为“确保国家战略安全、引领国家利益拓展、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空间信息网络是以不同轨道上(高轨、中轨、低轨)多种类型的卫星系统(侦察监视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预警卫星和气象卫星等)为主体,辅以陆、海、空基信息系统和应用终端的互联互通,有机构成的智能化、分布式、天地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在军事上通常作为连接传感器网络、指挥网络、战术信息分发网络和信息化武器系统的网络,是现代军事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以卫星处理载荷、地面控制站为网络节点,具有较强的星上综合处理功能,以立体动态的星间链路进行信息交互。

  卫星作为信息网络的空间节点,可以获取并传输大量的目标信息,在信息链中起到枢纽的作用。

  空间信息网络可提供关键的战场通信广播、侦察监视、情报探测、导航定位、导弹预警、气象水文和地形测绘等信息,是战场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在天基为主的信息平台上直接获取、传输、处理和分发上述信息的独特能力。

  空间信息网以卫星网络作为骨干,联合深空网络、临近空间网络、地面网络共同构成,包括各个轨道层面和深空执行不同任务的卫星及航天系统。

  这种高度综合性的网络打破了异构系统间数据共享的壁垒,能够有效地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轨道资源、载荷资源、通信资源等),不仅可以提供一体化的侦察、导航、指挥通信等服务,也可以为随遇接入、广播通信、气象预报、应急救援等提供全域、全时的支持。

  空间信息网是一个稀疏网络,卫星节点之间空间距离大,信息传输时延超出了传统网络传输控制协议的适应范围,星地网络的上下行链路传输带宽不对称,不同的卫星应用系统中星间网络具有异构特性,需要针对大时间/空间尺度、异质异构、链路不对称等特点,设计天地一体化网络协议,实现星地网络、近地空间、行星际网络的组网和互联。

  建设国家空间信息网络,具备覆盖全球、按需高效、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信息服务能力,单靠军、民或商一家均难以实现,必须走军民融合的路子,在国家层面对网络的设计、建设、管理、使用等进行全面统筹。

  同时,积极探索航天信息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提升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综合使用效益的有效实践。还要统合军民和社会资源,促进航天信息领域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有力牵引。

  空间信息网络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顶层设计方面,主要采用统一规划、联合论证模式,成立专门管总机构,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领域发展规划制定,统筹频率轨道资源论证使用等。

  其中,频率轨道资源统筹工作中:

  一是对于频率轨道资源拓展,可以采用军民联合申报的方式拓展新的频率轨道资源,并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统筹使用;

  二是对于频率轨道资源使用,可以采用军民融合的方式,通过频率分割、极化隔离等技术措施,充分发挥现有频率轨道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是联合军民商系统频率轨道资源专业维护力量,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和国际协调,共同抵御其他航天大国对我国频率轨道资源的侵占和挤压。

  在系统建设方面,主要采用军建军民共用、民建军民共用、军民共建共用、商建采购服务四种模式。

  军建军民共用模式,即系统建设在组织领导、申请立项、工程设计、研制建设、试验定型、系统使用等各个阶段,由军方装备建设职能部门在军队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实现空间资源统一管理、按照军民需求灵活调配。平时军地双方各用各的资源,战时一旦需要,民用资源可快速被军方征用。

  民建军民共用,即系统建设在组织领导、申请立项、工程设计、研制建设、系统使用等各个阶段,由民用装备建设职能部门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军地双方各用各的资源,军队使用的空间资源由民方运营部门维护,并可根据军事需要灵活调整。

  军民共建共用,即系统建设在组织领导、申请立项、工程设计、研制建设、试验定型、系统使用等各个阶段,由军队装备建设职能部门会同民用装备建设职能部门,在国家和军队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按照统一的建设规划和技术体制进行联合设计和建设,实现系统空间资源统一管理、按照军民需求灵活调配。

  商建采购服务,即系统建设由社会商业资本支持,军民用户可视情况将需求提交给企业,引导其系统研制。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军民用户按需购买服务。

  空间信息网络军民融合发展把握的基本原则

  站在国家安全战略全局高度,按照“国家投资的公益性航天系统+市场投资的商业性航天系统”发展框架,在国家层面全面统筹军民领域信息网络的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积极引导商业领域空间网络建设,通过国家资金投入、社会资本引入和商业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空间信息网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效发挥军队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民商技术成果和相关资源,为确保国家战略安全、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强有力信息支撑。

  为此,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有所侧重、重点突破。确保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注重军、民、商用系统共同发展,各尽其职、优势互补。空间信息网络事关国家安全核心利益,推进军民融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在具备军民融合发展潜力与优势的系统上下功夫、重点突破,带动通信卫星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辐射。

  二是坚持顶层统筹、资源共享。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自上而下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建立军地协调机制和流程,强化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抓好需求统筹,建立需求对接机制;高效利用有限军、民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加强军民之间优势资源互通互补,扩展资源利用范围。

  三是坚持国家主导、市场驱动。健全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作用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建立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强化国家和市场相互协调作用,找准军队与市场的契合点;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卫星通信,按市场化运行,更好地满足军事需求;在完善市场准入、政策支持、程序规范上发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活力。

  四是坚持创新思维、打通渠道。在组织管理、军民协调机制、需求对接机制、资源共享机制、配套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挖掘军民融合新的潜力点、增长点,打破传统思维,以全新思维、全新视角拓展军民融合的发展空间;针对军民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军民融合搭建各类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增强公平性和透明度,确保民用商用优势资源更好地为军队服务。

  空间网络领域军民融合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现阶段,还须认识到空间网络领域军民融合面临的一些困难:

  首先,军民融合发展的实现方式还需深入探索研究。目前,我国空间网络领域的军民融合尚处于较低层次,主要涉及转发器的购买、租赁和置换,以及部分频率轨道资源的合作,但本质上还是军民二元分离的,要建立符合我军实际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尤其是在顶层规划、研制建设、综合应用以及技术创新方面,还需要探索有效的融合模式。

  其次,军民融合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军民领域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各自为政、各管一摊、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体制机制上的缺失,形成了一些阻碍军民融合的“壁垒”,保护了落后,影响了技术创新与进步;支撑军民融合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滞后、军民技术标准不衔接、军工领域“门槛”过高、不透明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两方面作出努力。一方面,以军民融合发展为驱动,创建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导下,按照“优势互补、体系建设、联合保障、利益共享”的思路,推动军民融合建设空间信息网络。

  一是丰富资源合作模式。综合运用资源互换、容量采购、载荷搭载、动员征用等方式,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特别是将军民共建天通一号卫星的成功模式作为典范,推广至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重大工程项目,使有限的资源统一服务于国家天基信息系统建设。

  二是建立需求互动常态。依托无线电管理军地协调机制、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渠道,及时发布对接卫星系统和频率轨道使用需求,从顶层和源头入手,统合设计布局、统合建设应用、统合资源保障。

  三是推动技术攻关转化。探索设立军民共同投资的研究项目,加强卫星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和载荷搭载验证,引导民商卫星采用抗核加固、抗干扰、信息加密、多波束天线等技术,促进军事卫星研制高、新频段和特殊应用载荷并逐步向民用领域转化迁移,形成军民商卫星技术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是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按照“公益性航天+商业性航天”的框架,鼓励有技术、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投资航天领域,特别是针对低轨卫星通信星座系统、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等参与单位众多但缺牵头部门、缺统筹导向的领域,推动建立卫星操作者联盟,充分整合商业航天市场活力,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公益航天与商业航天高效互补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空间资源的国际竞争合力。

  另一方面,以国家整体利益为导向,优化频轨资源的配置使用。着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统筹调控资源投向投量,推动资源配置格局满足军地协调发展和军事保障优先的现实要求。

  制订频谱规划,指引建设发展方向。按照军事战略方针、航天发展规划和国际国内频谱法规,结合技术演进趋势,筹划设计未来10至15年空间频率轨道资源的使用布局,并据此推动国际频谱划分调整、超前抢占储备资源,确保我国天基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有可持续的资源支持。

  把好审查关口,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结合全军信息系统技术体制和武器装备用频审查工作,在天基信息系统建设全周期的各个环节,做好频轨资源使用督导和国际申报进度把控,积极推广频率复用、多星共轨等技术体制,鼓励选用高频段、空闲频段的可用资源,促进系统建设与资源使用的有机衔接。(文/尹浩院士)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