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根来:如何在地质工作中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落实

2014-08-05 17:07:51    来源:中国矿业报

摘要: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副总工程师盛根来解读地质工作与 "生态文明 "和“美丽中国”理念的关系。
盛根来:男,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副总工程师,享受政府津贴。2009年2月,获得“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09年8月,荣获山东省“勘察大师”称号;2010年,荣获第四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祖国的绿水青山。对于如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报告也给出了答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美丽中国是承载着亿万炎黄子孙的最美“中国梦”。人们构思和展望出种种美丽梦想,如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水资源合理有效的调配、实现高效循环经济等等。
  那么,作为地质工作者,为了祖国能实现永久的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为了最美中国梦,应该做些什么呢?就此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盛根来。他认为,地质工作应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官”。地质工作者就是要对地质环境进行保护、恢复和治理,为创造“绿水青山”的环境打好基础,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基。
  记者:您如何理解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
  盛根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45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环境是承载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地方和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经济建设已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虽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许这是发展的必然产物,或许是因为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规范的运作模式、不严格的管控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分析原因,寻找解决之道,还要面对现实,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规范每个企业乃至国家的行为和管理。
  记者:从地质工作者的角度考量,哪些工作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当务之急?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行动?
  盛根来:地质工作如何全方位、立体化地对接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先行示范和保障服务的作用是当务之急。因此,需要系统思考,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关地质工作。
  首先要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提供支持。要理顺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生态地质产品公共属性。既然生态文明A建设已作为“五位一体”要素纳入了国家建设,就应该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样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地勘行业要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优势,建言献策,在自身研究领域和业务范围内,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提供数据依据和决策支持。在宏观规划、政策制定、服务定位、项目经费、工作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提高地质行业的权威和影响力,推进地质技术和实施层面的参与,有效发挥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其次是全方位、多领域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相关地质工作的产品供给。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地勘行业本身也有一个观念转变和能力提高的过程,要多从国家政策转变、地勘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等方面统一思想认识,在前期准备、项目立项、综合整治、应急抢险等方面,积极融入地方服务,加大研发力度,做好相关资质的积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记者:地质工作应在哪些方面服务生态建设?
  盛根来: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生态地质环境修复与保护工作。具体涉及矿山环境修复、生态环境体系维护、城市地质和工程地质等方面的工作,侧重于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些新理念和新要求的实现,对地质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第二,生态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对大气、地下水、土地、海洋、江河以及食物链等生态地质环境带来问题。如何综合整治,而不是从单项考虑,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约束瓶颈,是地质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生态省、生态市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更多地做一些前瞻性、预防性、指导性的地质工作,而不是简单地治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为“大跃进”式的治理和投入可能只是阶段性、短期性、事后性的,只有做好预防、前瞻的工作,才能保持地勘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三,突出与民生保障息息相关的地质工作。建设生态中国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生态中国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生态发展的出发点和最后落脚点都是为了改善民生,所以,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需求、幸福指数摆在重要的位置,更多地突出城市地质、新农村地质、农业地质、医学地质、地下水开发与污染保护等工作,利用地质技术条件造福于民、提高幸福指数。
  记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科学地开展生态地质工作应该是最具基础性和重要性的部分,那么您认为如何推进相关生态地质开发工作?
  盛根来:如何提升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做好相关生态地质资源开发是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从整体布局开发好区域生态地质资源,在这一方面地质工作大有可为。如地质遗迹开发和保护,地质旅游拓展和提升,地热温泉资源规划和开发等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对于提升消费,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意义重大。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要着力倡导绿色治理、绿色施工、生态施工,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实现中国梦铺路。
  举一个济南市破损山体治理项目的例子。济南市破损山体具有数量多、分布散等特征,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自然美观,间接减弱了城市对旅游者、投资商的吸引力;这也容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土地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破损山体整治工作,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从对其的治理方案的确立到实施,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顶着压力突破,理顺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实,城市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对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
  破碎山体治理工程要贯穿这样的工作思想:以消除现有地质灾害为主线,首先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确保施工治理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在施工完毕后,不能形成新的潜在的地质灾害,同时达到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效果。
  在具体进行破损山体的治理工作时,首先要把立面治理作为重点,通过平台治理、回填续坡等方式,把单调陡峭的立面变得自然、柔和。立面的治理效果会影响整个山体的治理效果,因此山体治理是重中之重。其次是平面治理,通过平面的绿化吸引视线,弱化立面,达到治理的效果。这样就符合视觉规律,把平面治理好,丰富山体的景观,同样达到山体治理的效果。当然,其中具体要遵循几大原则:安全性原则、协调性原则、节约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长期效益原则。工程必须从长远效益出发,设计并营造一个自然、优美并可以长期发挥效益的生态景观工程,最终形成一个可自我更新循环发展的稳定高效的生物群落。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