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望于2030年前后实现可燃冰开采

2014-09-19 11:02:39    来源:中国日报网

摘要:“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中国有望于2030年前后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性开采,使这一规模巨大的潜在能源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能源。

    能源之争已经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的焦点问题,探索、开发、使用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17日上午,中国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3年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


11.png

(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可燃冰”有望替代传统能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日前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中国有望于2030年前后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性开采,使这一规模巨大的潜在能源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能源,并不断增加其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份额。
    李金发说中国是能源短缺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开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将力争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性开发。
    目前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耗第一大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加大力度开展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能源的勘查开发,是解决中国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一种非常规的潜在能源,大多分布于陆地冻土区或距海面900到1200米的深海沉积物中,由天然气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
    我国“可燃冰”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和祁连山(7.08, 0.03, 0.43%)冻土区发现,地质资源量约为1100亿吨油当量,是目前我国资源最丰富的清洁能源之一,具有大规模开发的潜力。
    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温下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被认为是一种潜力较大的清洁能源之一。
    李金发认为“可燃冰”的商业开发将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缓解煤炭消费为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由于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出现严峻能源安全形势。
    李金发说要实现“可燃冰”的开发,未来中国将进一步优选试采目标区,加紧试开采技术研发,继续陆域试开采技术验证并积极实施海域可燃冰试开采。

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将在南海首次试开采
    据悉,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将在南海首次试开采。
李金发说海域水合物试开采将在锁定的目标区,选用合适钻探船(平台),搭载自主的试采设备,进行海域水合物开采,为最终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这种潜在资源的商业化开采铺路,为社会发展提供能源支持和保障。
    经过30多年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在资源调查、勘探技术研发、基础理论和试开采技术验证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自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对海域内“可燃冰”资源的调查研究,2007年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通过钻探成功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2011年在祁连山成功开展陆域“可燃冰”的试采实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进行可燃冰试采的地方。

可燃冰”开采需要技术突破
    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目前,中国已经连续20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2年进口原油依存度高达56%,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可燃冰”在中国境内的储量有多少,专家表示,通过15年的调查和预测,在南海地区预计有68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除了南海外,在青海地区又发现了350亿吨标准油当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考虑到青藏高原仍有未探明储量的资源,这一地区的“可燃冰”资源储量将会更大。
    国土资源部表示,今年6月至9月,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可燃冰”,相当于1000-1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
    除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燃冰”的勘查开发,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可燃冰”开发利用的研究,目前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由于开采技术尚未完全突破,还没有国家真正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
    2013年,日本在其南海海槽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首次在海域水合物中开采出甲烷,6天累计产气量12万立方米,成为全球首个掌握海域水合物开采技术的国家。
李金发认为近十余年“可燃冰”研究进展可观,其开发已露曙光,突破技术瓶颈希望在即。
    但李金发也说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仍面临很多世界性难题,例如目前在理论上,它的生成机理、成藏机理、迁移途径以及影响它成藏的物理、化学条件还没有确切答案。
除此之外,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李金发说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水合物开采过程,有可能会影响海底陆坡稳定性,发生崩塌、滑坡、海底泥石流等灾害。


原标题:中国有望于2030年前后实现可燃冰开采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