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渗漏检测手段来了,你还怕台风吗?

2014-09-26 13:43:52    来源:中国检测网

摘要:渗漏是世界性的建筑难题,业内有“十缝九漏”的说法,称之为“建筑癌症”,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先进的渗漏检测手段。

    据统计,今年第15号台风“海鸥”已造成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34市(自治州)163个县(市、区)952.4万人受灾,5800余间房屋倒塌,7.3万间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76.7亿元。每一回台风过境,所带来的强降暴雨都一再地考验着城市的建筑防水。



10级以上台风“海鸥”


    众所周知,渗漏是世界性的建筑难题,业内有“十缝九漏”的说法,称之为“建筑癌症”。防水属于建筑中的基础环节,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全国的建筑防水情况却不容乐观。

    建筑物必须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而房屋的渗漏不仅干扰了建筑物内人们的居住、办公等日常生活,影响房屋使用功能,而且渗透到结构中的水以及其它气体、液体介质也对结构的耐久性构成威胁。人们对渗漏的危害有一定认识,但要防治渗漏的前提是寻检到渗漏源,这是长期以来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难题。因为水具有“无孔不入”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目测与经验的检测手段,常常并不能找到真正的渗漏源,其结果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治渗漏的问题,使之成为建筑的“老大难”。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无损检测技术不断涌现,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先进的渗漏检测手段。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渗漏无损检测技术,供大家参考。


超声检测法

    适用于检测钢筋混凝土屋面的渗漏,其基本原理是,渗漏是由于混凝土开裂造成的,通过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的裂缝,即可判断出渗漏部位。   英国一家公司开发了一种便携式检测装置,其检测方法是在被检部位的后面放置超声波信号发生器(尺寸190mm×100mm×40mm),通过接收装置和耳机接收到声音提示。

    国内有人尝试采用CTS—25型的普通非金属超声检测仪,以单面测试的平测法进行钢筋混凝土屋面渗漏的检测,测试时在屋面处以0.2m为间隔画十字网格线,在网格线的结点处布置换能器,测出每两个结点之间的超声脉冲传播时间(即声时),当混凝土存在裂缝时,则结点处声时异常偏大,据此可以测出混凝土裂缝引起的渗漏。该法检测原理简单,但检测效率较低,而且对于充满水的裂缝其灵敏度不高。

 

红外检测法

    由于存在渗漏的部位通常有积水,其传热性能比未渗漏部位好,因此建筑在受到日升的升温过程中或者日落的降温过程中,存在渗漏部位的热传导性能与正常部位的差异导致其表面温度不同,通过红外热像可以很直观地显示出来。红外热像仪一般可区分0.3℃的温差。

    红外热像法结果直观,可非接触式、大面积检测,高效快捷,但由于红外热像上的温度差异不仅与渗漏有关,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因此对红外热像的判别需要依赖于检测人员的经验,且一般需要进一步配合电测法等其它方法进行精确的定位。

 

探地雷达法    

    探地雷达(ground probing/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也称地质雷达,是一种对地下的或物体内不可见的目标或界面进行定位的电磁技术。其工作原理为,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脉冲形式,通过发射天线被定向送入地下,经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地层或目标体反射后返回地面,由接收天线接收。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磁特性和几何形态而变化,所以对接收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可判断地下的结构或埋藏物等。由于水的相对介电常数高达81,而普通混凝土的介电常数仅为8左右,所以,混凝土中水的存在对其介电常数影响极大。当混凝土结构存在渗漏时,水分的作用将引起混凝土内部的介电常数异常增大,在该区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射。通过测定混凝土内部介电常数的变化,可以评判对应部位混凝土的含湿状态,进而推断渗漏情况。美国测试与材料学会、国际标准化组织、英国标准研究院等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提出了地质雷达用于公路无损检测的技术规定,同时该方法还可以运用于隧道衬砌层渗漏情况的检测与监控。对于建筑结构渗漏的检测,可以采用高频的混凝土雷达仪,这方面已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微波测湿仪法

    由于微波对介质的介电常数敏感,而介电常数又和其含水率有关,因此可以采用微波对介质进行测湿。德国hf sensor GMBH公司研制成功了MOIST-200手持式微波湿度测试仪,它最大测试深度为300mm,仪器轻便,可测试混凝土、砖、EIFS、沥青、木材和其它建筑材料。通过配套的MOISTANALYZE多维湿度成像软件成像,可以形成湿度分布成像图,对被测部位进行直观的判断。该仪器配有30cm、15cm、7cm共3个探头,可对3cm~30cm深度范围内的湿度进行分层测试。


原标题:“海鸥”来袭 探秘建筑渗漏检测的几个方法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