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德仁院士是国内外知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于1982年提出了比传统“丹麦法”更加优越的粗差定位验后方差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提出用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差,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难题”。今天,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论去矫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以下是李德仁院士在“第一届中国海洋勘测新丝路高峰论坛”上作的主题演讲《对地观测技术与数字海洋、海岸带与港口》。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宝藏,但受到陆源污染等多方面的因素,海洋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海水有扩散、稀释、氧化等一定的自净过程,也可以通过运动将污染范围逐渐扩大。随着污染的加重,赤潮现象有频发趋势。另外日益繁重的航运任务也是石油污染成为海洋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导致渔业资源减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类活动方式直接引起各种海洋生态问题出现,已经不可回避,农业、工业废水、漏油、海岸工程都导致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等海洋环境问题,最终危及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
遥感相比传统船舶与浮标测量,具有大面积同步、时效性等多种优势。我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已将空间信息技术中的基础部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列入国家16个重大发展专项之一。前总书记胡锦涛在2008年6月专门指出:“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
遥感获取的各种综合信息能够在海洋监测与海洋资源调查发挥巨大作用。目前太空中运行的几百颗对地观测卫星,如何综合利用提取信息最终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灾害监测等服务,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遥感、同化传感网监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等手段,可以为海洋环境业务化监测预警服务。
物联网的出现加强了对于生活社会和环境信息的获取、设备控制方式,是基础数据的加强和完善。不久的将来,我们相信结合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研究与应用中还大有可为。
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一个大型港务局所管辖的是一个分布较广的综合性大型港口的群体。包含十分丰富的空间和地理信息,如港口设施、地下管线、铁路、公路、码头、建筑物等。
利用GIS技术将所需的港口地形、地貌、港口设施、地下管线、铁路、公路、码头、建筑物等各种数据和图纸输入和存储在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管理复杂的信息,建立在空间数据基础上的 ,其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被有机结合起来的完整的系统。
港口的有关部门和管理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地、准确地、真实地、图文并茂地获取所需的港口地理信息 ,并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 ,进行各种辅助决策。
天地一体化传感网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共享应用,是智慧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未来的海洋一定是智慧地球框架下的智慧海洋。
本文为“第一届中国海洋勘测新丝路高峰论坛”主题演讲节选,“第二届中国海洋勘测新丝路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8月在福建泉州举行,敬请关注相关专题报道。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