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中心研究员:海域功能未受影响 有赤潮爆发风险

2015-08-21 15:40:00    来源:国家海洋局

摘要:国家海洋局连日来对塘沽爆炸事故周边海域进行监视监测,针对国家海洋局氰化物、挥发酚、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近几日的监测结果,中国海洋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姚子伟研究员和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周青研究员。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 爆炸核心区留下的直径约为60米的深水坑内,氰化物平均超标40多倍,浓度最高处超标甚至达800多倍,预计需要三个月才能处理完毕。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天津市海洋局连日来对事故周边海域进行监视监测,目前事故周边海域海水各项监测指标暂时未见异常。

针对国家海洋局氰化物、挥发酚、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近几日的监测结果,中国海洋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姚子伟研究员和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周青研究员。


1.记者:针对本次8.12天津港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我们关注到国家海洋局网站公开监测信息中提到事故周边海域检出了氰化物和挥发酚,同时也了解到,这两种物质具有毒性,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氰化物和挥发酚的危害?

姚子伟: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氰化物和挥发酚的基本性质。氰化物是指带有氰基的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电镀、金矿、油漆、燃料、橡胶等行业;挥发酚通常指沸点在230℃以下的酚类,是苯及其稠环的羟基衍生物,包括苯酚、对甲基酚和邻甲基酚等一元酚,其中苯酚是挥发酚中的代表性化合物。氰化物和挥发酚可通过大气沉降、地面径流和工业污水排放等途径进入海洋环境。

这两类物质都具有较强的毒性,达到一定浓度后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死亡。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和美国“水环境研究基金会”在2007年所提出的氰化物海水水质基准值,氰化物浓度若长期超过0.0041 mg/L或短期超过0.02 mg/L,都可对海洋生物产生致死毒性。根据欧盟环境署所制定的苯酚的海水水质基准值,苯酚浓度若长期超过0.03 mg/L,则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发育和繁殖等慢性毒性;若短期内超过0.3 mg/L,则会对海洋生物产生诸如生长抑制和致死等急性毒性。


2.记者:目前事故附近海域氰化物和挥发酚浓度是否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姚子伟:为防止和控制海水污染、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及保障人体健康,我国制定了强制性国家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不同海洋功能区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海水水质标准,以保证功能区使用功能。事故附近海域为港口水域,执行第四海水水质标准。从近日监测结果看,氰化物和挥发酚最高检出浓度低于监测水域海洋功能区所要求的第四海水水质标准值(氰化物为0.2 mg/L,挥发酚为0.05 mg/L)。

此外,与美国和欧盟针对氰化物和苯酚所制定的海水水质基准限值相比,此次事故附近海域检出氰化物和挥发酚浓度也未超过上述国家和组织所规定的海水水质基准值的要求。同时,由于氰化物不会随食物链放大,也不会在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生物富集效应。因此,目前在监测海域的氰化物和挥发酚暂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记者:针对本次8.12天津港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我们关注到国家海洋局网站公开的监测信息中提到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两项监测指标结果,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什么物质,同时请您谈谈目前是否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周青: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海水中营养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中的无机氮是指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等含氮物质的总称,活性磷酸盐是指能被海洋植物同化吸收的无机磷酸盐。二者均是海洋生物所必需的营养盐,不会直接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毒害作用。但过量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天津近岸海域处于渤海湾湾底,海水交换和自净能力较弱,并承接了海河流域向海排放的污染物,根据海洋部门历史监测数据,天津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较高,多为劣四类。近岸海域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主要来源为工业排出物、生活污水和粪便、农田化肥流失等,通过陆域地表径流、大气沉降等途径进入海洋环境。

根据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近几日天津港港池及周边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目前海域内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出现过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虽然该海域未发生赤潮灾害,但依然存在爆发赤潮灾害的风险。

此外,该海域使用功能——港口用海尚未受到影响,但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加强跟踪监视监测,做好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测工作,及时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孙安然 袁广军)


原标题:专家就天津8.12爆炸事故对海洋环境影响答记者问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