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水钻井平台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2015-01-12 10:25:03    来源:中国海洋在线

摘要: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海洋石油工业迄今为止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最高奖项。

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海洋石油工业迄今为止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最高奖项。


南海油气资源七成在深水区

蓝色星球的表面70%是海洋,幽蓝的深海海底蕴藏着储量巨大的油气资源,早已不是秘密。随着陆上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全球油气业界将目光投向了海洋。21世纪以来,海上大油气藏接连被发现,发达国家附近浅海海域成为重要油气产区,但深海海域和发展中国家所属海域的油气资源直到近年来才显山露水。

我国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其中70%都蕴藏在深水区。由于缺乏深水钻井平台,开采南海油气无异于天方夜谭。正因如此,我国无法在南海深水区实施钻探作业,其巨量的深水油气资源也无法得到开发及利用。

据了解,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手中。过去,我国的海洋油气开采一直处于浅海,虽然相关的浅水石油开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300米~3000米深水区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


为南海进行“私人订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构想。走向深海,实现南海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海洋勘探从300米到3000米的大跨越是被逼出来的。”中海油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谢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为尽快开发南海油气资源,中海油决定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通过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私人定制”针对中国南海海洋环境、各项性能先进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实现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浅水走向深水的历史性跨越。

自2006年起,中海油先后组织国内百余家单位、5000余人进行研究、设计、建造、调试和运营,历时近6年,终于成功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我国首座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并在广阔的中国南海开展深水油气钻探作业,先后获得多项油气重大发现。

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王宜林介绍,该项目主要取得了4个方面技术创新成果:一是首次建立了考虑南海内波流等特殊灾害环境条件下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理论研究方法和设计技术体系,创新研发出针对中国南海环境条件的钻井平台新船型。二是首次建立了基于海洋环境与钻井工况耦合作用下的隔水管理论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通过实验首次发现了隔水管的“三分之一效应”与“上下边界效应”,为隔水管安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创新设计并应用了本质安全型防喷器控制系统,可有效防范井喷事故的发生。三是国内首次突破了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的精度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总装建造和配套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首次实现DP3动力定位与锚泊定位的双定位系统优化设计,可以牢牢扎根海底。


“巨无霸”深海立大功 

据了解,该超深水钻井平台自2012年投用至今已先后钻井17口、完井4口。特别是2014年8月18日,该钻井平台在我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大型气田——海南陵水17-2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创造了中国海油自营气井测试日产量最高纪录。这也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

该项目成果实现了我国深水大型工程高端装备零的突破,其平台部分设计技术、深水隔水管安全控制技术和本质安全型海底防喷器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该钻井平台的设计与建造也带动了海洋工程、船舶、机电制造业等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立起我国深海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及配套技术研发基地,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第三个具备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调试、使用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国家。

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郑哲敏为主任的专家组评价指出,该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及技术的研制与发展,在勘探开发作业过程中,组合定位系统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并通过勘探作业发现了3个油气显示良好的深水区块,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内外权威机构及专家对“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给予高度评价。挪威船级社评价称,该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中国顶级,它的成功实施使中国海油成为中国高新技术的引领者。


原标题:海底采油:从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