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研究获得最新进展 显示巨大潜力

2015-03-25 10:48:10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摘要:近日,我国学者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研究获得最新进展。随着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逐渐显示出巨大的成矿潜力。

近日,我国学者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研究获得最新进展。随着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逐渐显示出巨大的成矿潜力。位于西藏革吉县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的尕尔穷铜金矿是班怒带第一个达到详查程度的大中型矿床,其独特的构造地质背景和典型的斑岩—矽卡岩成矿地质作用,引起地质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李志军、唐菊兴最新研究建立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床勘查模型,将为区域地质找矿突破起到借鉴作用。

在尕尔穷铜金矿区,目前已经发现了斑岩型、矽卡岩型和铁氧化物铜金型矿体,通过多年的商业和公益性勘查投入,尕尔穷铜金矿已达到大型规模,矿集区金资源量也超过50吨,研究人员在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年龄、元素分布规律、矿床成因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通过总结该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地球物理测量、高光谱遥感调查、找矿标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建立了尕尔穷铜金矿床的勘查模型:一是矿区高温矿物组合(钨、锡、钼、铋)、中温矿物组合(铜、铅、锌、银、锌)和低温矿物组合(汞、砷、锑)均具有明显分带现象。二是平面上也具有斑岩矿床指示元素分带现象:中心为铜—钼组合,对应黄铁绢英岩化带的下部和钾硅化带的上部;中带为碲—硒铋—锌—铅—砷—锑—铊组合,对应黄铁绢云岩化带的中部;外带为锌—铅—砷—锑—铊—锂—汞组合,对应青磐岩化带的分布区域。三是矽卡岩矿体从深部至浅部总体上表现出钼→铜+金→金+铜的斑岩型矿床的分带特征,在平面上从中心向外表现为钼→铜(金)→铜+金+银→金+铜+银→金+银的分带特征。四是在岩体侵位指示元素方面,硒、碲、钼元素代表的深部岩体或中心,位于矿区中部;铊、汞、锂元素代表的蚀变外围呈环状分布;砷、锑元素代表的中间带分布在前两组元素之间,呈现明显的环状分布。五是研究显示,尕尔穷铜金矿体赋存于低磁异常区,岩体及其接触带为中高磁异常区。1∶1万激电中梯、频谱激电测量显示矽卡岩型矿体赋存于高极低阻区,构造破碎带中的铁氧化物型铜金矿体赋存于高极高阻区。矿区存在不含矿的高极化地质体,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的中阻—中高极化异常具有找矿指示意义。六是通过地表高光谱测量成果显示,矿区东北部石英闪长岩及火山岩分布区存在较强的泥化(高岭土)蚀变,绢云母化蚀变位于矿区北部岩体内,绿泥石化广泛分布于岩体及其接触带上。铋、硒、铜、锑、汞、砷、钼、铅等元素的平均含量与相应光谱蚀变信息一致,指示矿区成矿系统地表出露位置处于浅部绢英岩化带与深部绢英岩化带之间。

研究人员表示,尕尔穷铜金矿区具有产于斑岩中的型钼矿体、产于岩体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铜金矿体和产于构造破碎带中铁氧化物铜金型矿体,可建立典型斑岩—矽卡岩型成矿系统的矿床勘查模型。根据勘查模型,研究人员提出在尕尔穷铜金矿区的找矿标志:一是地表铁帽标志:地表广泛发育的褐铁矿化和赤铁矿化,以及出露的孔雀石化和蓝铜矿化。二是成矿元素组合标志:以常规铜—钼—金—铅—锌元素组合和指示元素碲—硒—铋—铊—汞—锂—锑组合呈环带状分布为特征。三是岩体标志:以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等偏中性的(斑)岩体为主要成矿(含矿)岩体。四是蚀变标志:矿化主要集中在矽卡岩化带、硅化及赤铁矿化带中。五是物探标志:以高极低阻或中阻中高极异常为主要矿致激电异常,矿化具有低磁异常,岩体及接触带具有高磁异常。六是高光谱蚀变标志:以绢云母、绿泥石、高岭土等蚀变矿物为特征,反应矿区北部岩体剥蚀程度较低。


原标题: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研究获最新进展
        资源所建立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床勘查模型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