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彩山岩石崩塌引专家重视 重要岩溶石峰应定期排查

2015-04-02 12:07:00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摘要:相对一般意义上的崩塌,峰林岩溶区危岩崩塌具有突出的特点:自然形成、影响因素多;规模小、分布广、持续发生;地质结构模式复杂、类型多;调查、评判、预报困难。

近日,广西桂林市叠彩山岩石崩塌突发地质灾害后,桂林市国土资源部及时响应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

参与地灾调查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林玉山博士介绍,我国西南岩溶区面积5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最大的成片岩溶区。峰林岩溶是南方岩溶区重要的岩溶地貌形态,被国外学者称之为“中国式喀斯特”,约占西南岩溶区总面积的8.5%。在基本平坦的地面上,岩溶孤峰平地拔起,峰体相对高差100米~200米,四周通常为悬崖峭壁。峰林岩溶区特殊的地形加之石灰岩质硬性脆、裂隙与岩溶发育的工程特性,易于形成危岩,在降雨、重力、植物根劈等风化作用以及雷击、地震、人工爆破等因素作用下,极易失稳破坏形成崩塌灾害。

林玉山介绍,由于地形相对平坦,峰林岩溶区作为岩溶地区的优质国土资源,城镇相对集中,地方群众有“靠山”思想,乡村民舍多傍山而建。一些岩溶石峰本身又是旅游景点,如桂林著名的“三山一峰”: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和独秀峰。一旦发生岩石崩塌,往往“命中率”高,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危害性大。相对一般意义上的崩塌,峰林岩溶区危岩崩塌具有突出的特点:自然形成、影响因素多;规模小、分布广、持续发生;地质结构模式复杂、类型多;调查、评判、预报困难。

峰林岩溶区危岩崩塌受内部、外在多种因素影响,石灰岩质硬性脆,容易在构造、重力、卸荷作用下破裂,产生大量节理裂隙,岩体被切割成孤立的岩块,裂隙一般无充填或少充填;峰林岩溶区地处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植物生长茂盛,裂隙的存在为植物根系的生长提供了空间,根劈作用是山体危岩崩塌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峰林岩溶区还有一个重要的危岩产生机理是岩溶作用,石峰“根部”岩溶作用最为旺盛,侧向溶蚀强烈,及在石峰上部降水顺裂隙下渗,不断将裂隙溶蚀加宽,改变岩块的受力点与受力状态,导致石峰边坡岩体结构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区别于碎屑岩地区大小混杂的崩塌体,峰林岩溶区危岩崩塌体多仅是几块大块石,规模小,按相关规范中的崩塌规模等级划分,峰林岩溶区危岩崩塌基本属于小型崩塌,多在100立方米以下,但是点多、面广,且持续发生,几乎是“无山不崩”。

林玉山介绍,峰林岩溶区危岩崩塌地质模式复杂,破坏类型多。危岩崩塌的主要几种破坏类型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及其复合式,在峰林岩溶区均有发育。导致危岩现场调查,尤其是稳定性评价及其参数指标的准确把握困难。岩溶石峰四周多为峭壁,局部甚至呈反坡,坡脚通常堆积前期崩塌堆积物,坡面植被发育,决定了危岩调查、获取必要的判别指标困难,同时危岩崩塌过程中往往产生跳跃现象,导致准确预测其运移轨迹、落点极其困难,这给广大地质工作者,尤其是科技人员提出了挑战。鉴于危岩崩塌的突发性,林玉山表示,目前有效的防治手段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即规划避让、提前发现、灾前治理。在规划阶段,进行崩塌灾害评估,在建筑物与坡脚之间预留安全距离。对重要的岩溶石峰定期排查,最好安排在每年汛期前,对发现的危岩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排除、锚固、支撑、防渗灌浆、挂网等工程措施,对学校、医院等人员集中区,布设被动防护网。(滕艳 苏橹萱)


原标题:应对重要岩溶石峰定期排查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