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苦亦甜 南极内陆队55天考察生活纪实

2015-04-07 11:18:25    来源:中国海洋在线

摘要:日前,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在“雪龙”船返程途中,召开总结考评会。一同回顾了曾经一起熬、一起干、一起侃、一起闹,缺氧寒冷但不缺乏欢笑的55天内陆生活。

  日前,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在“雪龙”船返程途中,召开总结考评会。一同回顾了曾经一起熬、一起干、一起侃、一起闹,缺氧寒冷但不缺乏欢笑的55天内陆生活。


保障最完善的内陆考察

  本次内陆考察队队长魏福海已经在南极度过了一年有余。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他作为内陆队队长,带领内陆队员完成了内陆泰山站的建设,随后又在南极中山站完成越冬任务。本次考察,是魏福海第6次进入南极冰盖,他带领32名队员于2014年12月15日提前从中山站内陆出发基地起程,于2月7日安全返回,历时55天。期间,在泰山站工作4天,昆仑站工作23天,取得了成果丰硕:全面完成昆仑站建设收尾工程,正式开展深冰芯钻探工作,成功安装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首次实现泰山站夏季运转……

  内陆老队员们告诉记者,本次内陆队是我国开展南极内陆考察以来人员最多、投入车辆最多的一次,也是保障最完善的一次,“队员们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好,这次机械师将出现的设备故障在现场全部排除,保证了全部设备和物资顺利到达昆仑站,又顺利返回,轻松不少,而且,在整个内陆期间,气象条件也很眷顾我们。” 队长魏福海讲 “我们这次内陆队的口号是不留遗憾,在55天的野外工作期间,33名队员团结拼搏、苦中作乐、科学分工,高质量、出色地完成既定任务。同时,将250桶航煤布置在泰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为我国南极固定翼飞机运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将160桶深冰芯钻孔液吊装到雪橇,为昆仑站深冰芯钻探打下基础;内陆队积极响应环保要求,利用冰雪融化时机,将内陆出发基地被积雪掩埋的空油桶、垃圾等全部清理吊运至中山站处理。”


79f60802d256fcea0db3a734f40e5da8.jpg

内陆队出发 摄影/段德文


最晚收工的队员

  在昆仑站作业期间,最晚收工的要数杜福嘉和李正阳二人了。他们二人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在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期间,他们俩参与在昆仑站成功安装了第一台南极巡天望远镜。这次除要安装第二台望远镜外,要检修第一台,同时还要安装一台CSTAR小型望远镜和自动气象站等,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第二次到昆仑站的杜福嘉这次内陆之行体会很深,“总感觉胸口发闷,浑身酸痛,也许是年纪大了一些,反应也明显不少,越往昆仑站走,内心会产生恐惧感。这次工作量很大,幸好内陆队的很多兄弟都来帮忙,否则很难想象这些任务如何完成。”

  由于内陆队在昆仑站作业时间有限,要在1月底气温下降到-40℃以下时撤离,繁重的工作压在杜福嘉和李正阳两个人身上。每天,其他队员晚上五六点钟收工吃饭时,他们还在继续工作。晚上十点多回到生活舱,其他队友大多已经休息了。“虽然工作量很大,但队友们都伸出援助之手。像在最后收拾天文场地时,姚旭和其他几位队友帮助我们只用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如果我一个人干至少要干三四天。”李正阳说。


93227e139983955f3457f7142f3f30f9.jpg

内陆队在昆仑站合影  摄影/段德文


最早出发的队员

  55天的内陆考察,有近30天都是在路上。每天早上7时,队员们起床吃饭。收拾完毕后,8时,10辆雪地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中午,队员们在车上利用加油时间简单吃点干粮喝点水,一路向前。晚上17时,车队安营扎寨,大家回到住舱发电吃饭休息。

  在返程时,柳景峰和安春雷等几名队员驾驶雪地车每两公里停车测量一次标杆,每10公里停车进行雪冰样品采集作业。为了不掉队,他们每天至少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一路走走停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证时刻能与车队取得联系,才能在车队宿营时不久归队。

  “每天,其他队友都在睡觉时我们就要起床,匆匆吃口东西就得出发了。虽然早起会很困,但不能因为我们的作业影响整个队伍的行进速度。”柳景峰说。


1e7f9125c9892a35784694c0a36c940c.jpg

南极巡天望远镜吊装 摄影/段德文


冰芯房的九兄弟

  在第26次、27次、28次和29次南极考察中,我国完成了深冰芯钻探场地的建设、深冰芯钻探导向孔的安装、深冰芯钻机系统的安装和试钻探工作,本次南极考察正式启动了深冰芯钻探工程。

  长20米、宽5米的冰芯房的气温与室外相近,接近-40℃。白天太阳光照充足,若不刮风,在室外不会觉得太冷,可冰芯房里却冰寒刺骨,待上个把小时就全身冻僵了,有的时候需要下到导向孔内检修钻机,下面的温度达到零下50多度。此外,在冰芯钻探过程中要使用钻孔液,钻孔液是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队员们在钻探过程中必须戴上防护面罩。“昆仑站海拔4000多米,原本空气就稀薄,再戴上厚重的防护面具,呼吸就更困难了。”队员李冰说。

  虽然条件艰苦,但如同兄弟般的安春雷、王世猛、马天鸣、于金海、柳景峰、张楠、宫达、杨成、李冰9名队员共同协作,在20天内,成功钻取深冰芯172米,灌注钻孔液2900升,积累了宝贵的深冰芯钻探现场工作经验,获取了大量实时工况钻进参数和孔内原始数据。

  冰芯房里还有两个准爸爸,一个是安春雷,一个是张楠。安春雷的孩子预产期在1月中旬,张楠的孩子预产期在4月上旬。1月13日,队员安春雷的儿子出生了,初为人父的他虽然远在万里之外不能照顾妻儿,但看到深冰芯钻探顺利开展,作为该项目的现场执行负责人的安春雷也十分欣慰。“我们9个人就像一家人,大家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虽然苦点、累点,但任务完成的特别漂亮,很有成就感。”

  来自吉林大学的张楠老师曾在第28次、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挺进昆仑站,此次他带领李冰、杨成、宫达3名吉大博士研究生再次深入南极内陆,保证深冰芯钻机正常运行。“妻子4月上旬就要临盆了,心里特别惦记她和孩子。虽然内陆风劲、寒苦、路险,但这里是我心中的圣地,能和老战友和新朋友一起继续战斗,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974b22fe1a0917ade11f9cee380deedc.jpg

深冰芯第一钻   摄影/段德文


每个人都是大厨

  33人的内陆考察大军吃饭是个重要问题,队伍行进过程中,队员们的饮食主要靠航空餐,科考班和工程班的队员在行进中任务轻,大家轮流值班加热航空餐,保证早晚按时保热供应,同时为每位队员准备好中午的干粮。

  到了昆仑站,时间紧、任务重,且低温、低氧,为了让队员们能吃好吃饱,无后顾之忧,队长魏福海和党支部书记崔鹏惠组织机械师、医生、记者等后勤班的队员,分两班为全体队员开火掌勺,变着花样儿做一些可口的饭菜。

  中央电视台摄影记者段德文也是厨师班中的重要一员,“每天晚上睡不着觉,心里想的都是第二天给大家做什么吃的,主要是各种肉类、海产品和土豆白菜等食材,连续一周饭菜搭配的不重样,大家干活已经非常辛苦了,看着兄弟们把我做的饭菜吃得一点都不剩,心里特别高兴。”段德文开玩笑地说,“20多天下来,已经可以转行当厨师了。”


“开心果”天气预报员

  在接近-40℃的低温的内陆高原环境下工作一天,队员们极度疲劳,但在晚饭后听90后小伙儿于金海播报天气预报和新闻是大家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外号“小钢炮”的于金海个头儿不高,但充满了活力和乐趣,他每天把中山站精心为内陆队员挑选发来的新闻,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播报,并加以点评,时常引来众人的开怀大笑,一扫一日的疲劳与辛苦。

  “我们每天都盼着晚上听‘小钢炮’播报天气预报和新闻,有了他多了不少欢笑。”队员宫达说。

  快乐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55天的内陆生活虽然艰苦,但在和谐、欢乐的大家庭里,队员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收获了终生不忘的情谊。


队长感言:这是一支有战斗力充满正能量的队伍

  33名内陆队员中,党员和老队员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年轻队员的表现充满活力、积极向上,无论工作或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出一支团结的队伍该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这是一支充满正能量的队伍,我很自豪,并感到十分荣幸和大家在一起愉快地完成此次内陆考察任务。这次我们经历的非常之观、险远之途、共怀之志,将会是我们今后人生中的奇美瑰宝。

  说道南极冰穹A,人们常常会用极度严寒、极度干燥、极度缺氧、最遥远的冰穹、冰盖最高点、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这些词来形容。然而,我国的13名南极科考勇士,在2005年1月18日,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这个“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确立了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准确位置。10年后,2015年1月,由33名勇士、10辆雪地车、42辆雪橇组成的一支庞大的内陆考察队,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在世界尽头的“白色沙漠”上,用信念与梦想,续写着中国人探索南极最高点的科考传奇。


原标题:南极内陆考察:苦并快乐着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