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土地整治 突破“最后一公里”发展新业态

2015-09-14 14:26:27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摘要:李克强总理曾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府将制定“互联网+”行动。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土地整治如何顺利突破“最后一公里”,借助新技术平台发展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土地整治如何顺利突破“最后一公里”,借助新技术平台发展新业态?

李克强总理曾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府将制定“互联网+”行动。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拓展,相互借鉴“互联网+”融合应用成功经验,促进“互联网+”新业态、新经济发展。

“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也就是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三大产业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引领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

总体来看,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监管,而且发展前景广阔。

传统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模式,采用人工手段对项目进行管理耗时低效、成本高,不仅需要安排大量人力对堆积如山的内业纸质资料进行逐一查看,还需派人到外业现场逐一踏勘每个项目图斑地块。如在项目申报、立项、实施、验收和管护5个阶段采用“互联网+”创新管理方式,可以明显提升工作效率。

建立“互联网+”申报模式,开发省——市——县三级政务内网项目申报系统(移动互联网)。运用政务内网发布项目申报文件,方便基层单位第一时间准确掌握文件信息。同时,基层申报单位可以按照文件的规定要求,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将编制好的项目申报材料(文件、文本、图件等电子版)传输至三级政务内网中(纸质版材料按相关规定归档)。

建立“互联网+”立项模式,开发省——市——县三级政务内网项目评审系统。项目评审系统需要构建在以3S技术为支撑的“一张图”基础上,包含国家认可的项目区土地“二调”数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土地整治规划数据等基础数据信息和最新遥感卫星影像等,以及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预算审查软件。项目评审人员或专家调用基于“一张图”的评审系统,对申报项目材料进行审查,核定项目申报是否合规、合理,项目设计是否科学、可行,项目预算是否准确、正确。针对“一张图”中发现的疑点,可以到项目现场(或通过远程视频)进行核实、座谈,确保项目真实,唯一。对符合申报文件规定的项目,通过三级政务内网发文确认,正式予以立项。

建立“互联网+”实施模式,开发省——市——县三级政务内网项目监督系统。项目申报单位在项目立项后,借助 “互联网+”技术优势,搭建“国土卫士”视频监督系统。同时,结合监理工作人员携带的平板电脑、GPS设备等,实时将相关数据信息传输至三级政务内网项目管理系统中,形成三维影像,便于项目管理单位实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分析工程建设质量等。对于项目建设周期超过一年的项目,还可利用计算机判读前后年度遥感卫星影像(或无人机拍摄影像),对判读出来的疑点,适时进行现场督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建立“互联网+”验收模式,开发省——市——县三级政务内网项目验收系统。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结束后,应及时组织有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竣工测量,并将项目区测绘电子成果传输至三级政务内网项目验收系统中。项目验收工作人员或专家将结合项目申报信息、实施监督信息、验收报送信息等,检查申报项目的工程设计完成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对核查中发现的疑点,将派专家组到项目现场(或通过远程视频)进行核实、了解,确保结果真实、准确。

建立“互联网+”管护模式,开发省——市——县三级政务内网项目管护系统。项目申报单位及时与当地政府签订项目移交手续,明确项目管护责任,及时完成项目信息报备工作、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年度变更工作、土地权属调整等工作,并将相关材料的电子版统一传输至三级政务内网项目管理系统中,方便日后管理。(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单英杰)


原标题:互联网+,土地整治准备好了吗?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