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技术助力地震监测 中国北斗成为首选

2015-07-31 09:35:17    来源:中国勘测联合网

摘要:从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以来,地震监测走过了1800多年的历史。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有几次心痛不已的地震灾害大事件,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就是其中最惨痛的记忆。

  从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以来,地震监测走过了1800多年的历史。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有几次心痛不已的地震灾害大事件,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就是其中最惨痛的记忆。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4万人,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为69227人。

  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它位于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每日平均发生4次左右的地震。频繁的地震使得日本岛民练得一身防震好本领。而日本的地震预报及救援系统也比其他国家发达。

  目前来说,日本在地震时大部分使用的都是GPS定位救援。从2007年到2010年,日本国民的手机安装GPS普及率从30%到100%,在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中,GPS手机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通过GPS定位,灾民可以第一时间确定自己的位置,操作简单方便,同时搜救队也能根据GPS定位锁定灾民坐标,这为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在其他国家,手机GPS也是近年来受到认可的技术,有国外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还指出,智能手机内置的GPS可以探测地震,并且实现超过地震波速度的传播。

  相关阅读:智能手机可预测地震 传输速度快于地震波

  http://www.chinaunsv.com/html/2015/news_0414/6120.html


  对于我国而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能更适用于我国的地震监测及救援。北斗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在亚太地区,北斗提供无源定位、授时服务及导航。在汶川地震及2013年雅安地震中,北斗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据统计,在雅安地震中,北斗一共定位27000余次,通信30000余次。

  另一个层面上,由于我国救援的主力大部分是部队。在保密要求下,他们一般都不使用国外的卫星电话,而绝对国货的北斗就能符合保密要求。就这点来说,北斗定位在我国的地震救援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北斗提供的区域性服务,在雅安芦山地震救援中,16颗“北斗”卫星被紧急调动,实现更高质量的监测。自力更生的快速应用便是自主研制卫星导航设备的目的之一。

  目前,我国的北斗计划是到2020年打破GPS垄断,建成由5+30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勘测联合网 综合报道)

  相关阅读:中卫协苗前军:北斗正逐步打破GPS独垄局面

  http://www.chinaunsv.com/html/2014/interview_1231/3489.html


附:中国地震预报发展简史


  1966年

  邢台地震发生后,中国开始重视地震预报,并且提到国家意志的高度。

  1971年

  国家地震局成立,预报地震是其主要工作。

  1975年

  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地震预报初步取得减灾实效,发动群众,群防群策,中国地震减灾在世界上领先。

  1976年

  唐山地震,虽然观测到大量信息,但是最终没有形成预报一键,没有祈祷减灾作用。地震预报一度走入低谷。

  1980年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成立,期望及时汇总研究全国震情。希望为形成正确的地震预报意见打下制度基础。

  1986年

  开始有系统地总结震例。期望科学总结震例、规范地震预报方法。

  1998年

  地震预报被写入《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2004年

  分析预报中心撤销,分拆为地震预测研究所和预报部,后者被划归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同年,发改委批复耗资22.8亿的地震台网建设项目,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防震减灾工程,标志着地震科学从模拟化全面转向数字化。

  2007年

  通过《震例总结规范》,该标准是在三批中国震例系统总结研究基础上,历经八次修订而形成,是行业预报地震的基础技术操作依据。

  2008年4月11日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通过验收。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发生。地震预报重入低谷。

  2009年5月1日

  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实施,“群防群策”被纳入。

  2010年1月22日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启动。

  2012年3月2日

  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国家验收。作为世界上性能指标最先进的三大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之一,这一项目利用卫星观测等高科技手段,监测地壳的微小运动,将为地震预测、大地测量、气象预报和地球科学研究等提供科学数据。

  2013年2月

  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经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用5年的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2015年1月

  中国启动了川滇国家地震预报试验场建设。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表示,要将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建成一个具有实验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平台,提升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水平和为减灾服务的贡献力。

  2015年5月18日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正式运行。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