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擎旗手许其凤院士

2016-07-21 16:03:30    来源:新闻组

摘要:9月30日,西昌,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再次刺破苍穹,将1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北斗导航系统向着形成全球服务能力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9月30日,西昌,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再次刺破苍穹,将1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北斗导航系统向着形成全球服务能力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导航擎旗手许其凤院士

  听到在现场全程参与技术保障的学生传回的捷报,已入耄耋之年的许其凤院士清瘦面庞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作为倾注毕生心血从事卫星导航领域技术研究的科学家,他将国家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一生追求,将建设导航强国、支撑大国崛起立为终生夙愿。

  许其凤17岁考入原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留校执教至今,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编写国家“九五”重点教材1部,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全军优秀教师、总参谋部“人梯奖”、河南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放眼看世界,敏锐地瞄准卫星导航定位这一新兴领域,为我国跻身导航强国抢占先机。他是——

  国内卫星导航技术的拓荒者

  许其凤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工作。80年代初期,他以敏锐的战略视角将研究方向转至卫星导航领域,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者之一。1985年,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应用卫星定位技术首次在国内建立起高精度大地测量控制网,解决了大地测量基准问题。1989年,美国GPS系统尚未完全组网之时,他就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GPS导航与大地测量工作的专著——《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

  1991年,中苏两国决定共同启动边界(东段)联合测量工作。许其凤受命负责此次联测工作中我方总体方案的设计、施测指导和数据处理工作。他带领年轻的技术人员开创了国内首次应用GPS技术开展大规模测量的先河。

  外交无小事,更何况事关两国领土边界问题。1991年5月的一天,距离中苏两国正式协商边界问题的时间已不到24小时,苏方提供的一批起算数据始终无法与我国实测数据吻合,怎么办?经过缜密测算后,许其凤胸有成竹地说:“对方提供的初始数据有误。”面对我方准确的实测数据和缜密的测算,苏方最终更正了失误。

  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实现突破,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卫星导航定位能力的国家。他是——

  自主卫星导航星座方案的首创者

  GPS、格洛纳斯、伽利略,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俄罗斯、欧盟争相布局,开始占领太空领域的轨道与频谱资源。在他们竞相角力的同时,却又在同一问题上联手,那就是中国可以花钱买服务,但绝对不让中国涉足核心技术领域。设想一下,如果我军的武器系统、指挥平台、国民经济全部依赖于他人,那么一旦战事开启,对方只要稍做手脚,我们的国防和国民经济就可能全面瘫痪甚至为敌所用!

  建立起一套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刻不容缓。由于GPS系统提供的定位和授时服务水平较高,不少专家建议我国参考GPS的卫星星座方案进行布设。而许其凤在仔细分析判断国家发展需求、我国具体条件与国际态势情况下,对类GPS方案投了反对票,强调必须要“另起炉灶”。这条被采纳的建议,在近年来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尤显珍贵。

  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涉及范围广,在相关多边或双边谈判与协调中,充斥着大国间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和外交综合实力的博弈。首先要过“政治关”,卫星组网就需要建设全球分布的测控站。1997年,经过半年多的商洽,某国同意我国在其境内建设第一个海外测控站,许其凤全程参与选点建设工作。建成投入使用没几年,该国国内政局动荡,我方最终只能将测控站撤出。其次必须考虑经济因素。航空航天领域无疑是真正的“高大上”项目,每次卫星发射的投入动则几亿甚至十几亿。

  许其凤苦苦地在上述种种困境的限制下寻求“最优解”。经过严密计算推演,他提出了由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相结合的区域星座设计方案,立足我国本土设站即可对全系统进行监控,保障系统的导航精度,同时使区域组网卫星使用数量减少4颗,可减少投入22亿元。考虑到卫星的设计寿命,平均每8年需依次补发全部卫星,即运行期间每8年还将减少投入22亿元。同时,许其凤还提出准实时校正运行方案,保障了系统的高精度导航性能和稳定性。最终,该方案被国家选定。

  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形成了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为国家发展和维护主权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正在此基础上扩容升级,2020年将形成全球服务能力,我国即将跻身世界导航强国先进行列。

  半个多世纪勤恳耕耘,扎根三尺讲台,甘于绿叶扶红花。他是——

  倾心卫星导航教育的解惑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北斗二号工程、卫星测控系统等领域知名专家于志坚、王忠贵、周建华、张荣之……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许其凤的学生。

  60多年执教“三尺讲台”,他践行着自己立下的那句格言:“卫星需要定位,人生更需要定位。”他无论身份是助教、讲师,还是副教授、教授,乃至评为院士之时,与同事、学员的谈话始终以“许教员”自称,从未改变。

  他讲授的都是深奥的理论课,可听过他课的人却说,许教员讲课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思路时刻被他牵引着走。许其凤讲课和蔼可亲,但是给学生“压担子”从来不手软。2001年,他让博士研究生陈金平进行卫星导航定位增强子系统的研究,面对同行的质疑,他坚持让陈金平放开手脚大胆设计。未曾想到,这样一个前瞻性极强的任务,促使陈金平10年之后走上了卫星导航定位总站技术保障中心主任的岗位,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为了掌握关键数据,2003年夏天,他亲自带领学生选择一个车流量最大的立交桥作为试验点,年过六旬的他白天顶着40多度的高温在桥上观测,晚上回到教研室进行数据处理,一干就是两个月……他的学生杨力教授至今对那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一想起老师的工作状态,自己时刻不敢懈怠。

  他对物质生活没有任何苛求,甘愿与学生们同甘共苦。家里的沙发布带着补丁;学生看他的电视实在太老旧,在教师节为他买了一台新的,他坚持要把钱还给学生;他唯一的儿子军校毕业后分配到西藏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如今,年近八旬的许其凤还和年轻人一道编写和调试程序。有一次,单位安排他去疗养,到了疗养地才发现自己的保障卡忘带了,可工作电脑和文件材料一件没少;生病住院,医生劝他静养,但由于事先安排好要给部队开一堂讲座,他执意要去授课。

  他不但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更是一位可尊可敬的和蔼师长。他用自己对科研的感悟和对教学孜孜不倦的精神教育引导着学生,他带的研究生中已有好几名成为全国知名教授,30多人跨进专家行列,成为卫星导航领域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中国测绘报  王红闯 通讯员 杨克功 崔鸿雁)

中国勘测联合网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