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冰唱响战地歌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远洋极地调查团队

2016-12-20 15:20:26    来源:中国矿业报

摘要:中国地质调查局远洋极地调查团队续写着新时期深海探测工作的宏伟篇章。

  30年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未雨绸缪,超前组织实施深海探测工作,整合局内海洋科研和调查力量,其两家直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广海局”)分别组建了极地地质研究团队、远洋调查团队。自创立之日起,他们毅然承担起国家使命,团结合作,无私奉献,创新突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加快了实施深海探测的工作步伐。面对“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他们积极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续写着新时期深海探测工作的宏伟篇章。

乘风破冰唱响战地歌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远洋极地调查团队

  极地地质研究团队队员正在南极进行野外取样

  挑重担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开展深海科学考察,对海洋资源调查进行“跑马圈地”,至80年代中期,已基本完成对太平洋海底优质多金属结核矿区的圈定。但那时,我国海洋地质事业才刚刚起步,我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拉开序幕。

  在关键时刻,广海局毅然承担起了远洋地质调查的国家使命。1986年组建起专业的远洋调查队伍,派出“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开始执行中国大洋科学考察航次。15年间,组织“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在太平洋开展了10个航次的科学考察,并在1990年至1991年间执行了1个航次的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并率先在远洋科考航次中实施了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2009年,新一代科学考察船“海洋六号”入列,经过国内试航和磨合后迅速投入远洋调查工作,于2011年首航太平洋。近5年来,该团队已先后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3个航次和中国大洋科学考察5个航次任务,为发展海洋科技、拓展我国资源战略空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履行国际义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广州海洋局已形成了以“海洋六号"船为科考作业平台,建立起以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为管理核心,以技术方法研究、船舶保障为野外作业基础,并包含矿产地质研究、资料处理、实验测试等多专业、多手段相结合的完整的科考作业研究团队。团队业绩显著,被人社部授予“蛟龙”号7000米海试先进集体,成果2次位列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成为我国远洋科考工作的一面旗帜。

  另一条线路作战的是力学所极地地质研究团队。南极大陆98%的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科学考察难度大、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受后勤支撑能力限制,考察地域非常有限。自1989年首次参加南极科考以来,力学所先后有32人次参加了13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足迹从西南极延伸到东南极,现已深入到南极内陆,对中山站以南约400千米的格罗夫山和北查尔斯王子山进行了科学考察,使考察区域逐步拓展。此外还有6人次参加了4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积极开展了北极航道资源的调查。

  极地团队承担了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地质调查和研究项目,锻造了一支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科学与道德素养好的团队,现有技术骨干16人,其中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9人。长期以来,该团队以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精神钙片,出色地完成了一项项艰巨任务。

  创奇迹

  极地暴风雪、千里冰封,处处隐藏着危险。然而,无论是力学所极地团队,还是广海局远洋调查团队,都继承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三光荣”传统,他们以忘我的奉献精神,舍小家为大家,践行着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用人体的极限创造了一个个“科考传奇”。

  与严峻、紧张的科考任务相伴的,是严酷的环境条件。在极地科考时,最低气温接近零下90℃,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相当于12级台风风力的3倍),年降水量仅为55毫米,队员们在积雪没膝的白色荒漠上跋涉8个小时才能到达相距约15千米处的第一个露头点,在暴风雪中风餐露宿、昼夜拼搏已是南极科考的家常便饭。为了利用有限的好天气开展工作,在野外,队员们经常是饿了吃块饼干、渴了抓起一把雪放在嘴里,还经常在冷得电子设备都停止工作的野外宿营。此外,他们有时甚至还要面对“地狱之门”——南极的冰裂隙。

  然而,极地团队的每个队员却义无反顾地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学术带头人赵越最早在国际上识别出东南极“泛非”热事件的构造涵义;刘晓春参加了5次南极科考,在东南极麻粒岩演化、多期构造热事件识别、东冈瓦纳造山过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胡健民参加了2次南极科考,完成南极内陆格罗夫山1∶5万地质填图;刘建民完成的北极地区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工作,为我国制定国家油气资源战略与能源外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徐刚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张1∶50万南极普里兹带地质填图,将考察区域扩大到整个普里兹湾沿岸和埃默里冰架东缘,为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安美健、冯梅夫妇首次绘制出整个南极板块的三维地壳和岩石圈结构图,向全世界清晰地展示了南极大陆及附近海域的深部结构特征,刘健潜心于南极冰下地质研究,通过分析冰川搬运的冰碛物中的砾石,获取南极大陆冰下地质信息;力学所惟一登上南极大陆的女考察队员韦利杰,在2009~2010年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深入内陆腹地格罗夫山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成为中国第一位从陆路进入南极内陆的女科研队员;还有多次参与南极新考察站选址工作的陈虹,在他参加第30次南极科考时发生了“雪龙号”被困事件,为了帮助“雪龙号”突围,陈虹站在甲板上,连续7个昼夜检测冰情……极地团队既有花甲老人,也有而立青年,既有热血男儿,也有飒爽巾帼,虽然身份不同,开展研究的方向各异,但团队始终以“解决地质难题,形成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重大成果”为己任,聚焦目标、合力攻关。在近30年的极地考察行动中,队员们放弃了每年春节阖家团圆的机会,默默坚守和耕耘在这片与祖国分处地球两端的遥远领域,更攀登了一座座科学高峰。

  自1986年组建以来,广海局远洋调查团队开展远洋调查累计超过2600天,总航程近66万千米,相当于绕赤道近17圈。30年间,他们克服了长时间远离祖国大陆和亲人、远洋调查航程漫长、恶劣海况不断侵扰、作业海域跨度极大、工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通信联络极为不便等重重困难,以建设海洋强国为使命,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从南海到太平洋、到南极,从多金属结核到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到深海稀土资源,不断开拓新领域,不断探寻深海大洋海底矿产资源,用数十载的远洋调查实践,换来了科学考察的累累硕果。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