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16-01-20 10:52:05    来源:人民日报

摘要:“我们为国家争取到的海底资源或许现在没有条件开发,但能保障主权权益,等到技术成熟的那一天,这些海底资源将是留给后人的宝藏。”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说。在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奖中,李家彪、刘保华、郝天珧等为主要牵头人完成的项目“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团队创立了弧后盆地大陆架划界地质理论,揭示了边缘海扩张、迁移和演化规律;结合全球地质构造认识,建立了三大类二十亚类全球大陆架划界地质模型,奠定了大陆架划界地质理论基础。

  “我们为国家争取到的海底资源或许现在没有条件开发,但能保障主权权益,等到技术成熟的那一天,这些海底资源将是留给后人的宝藏。”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说。在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奖中,李家彪、刘保华、郝天珧等为主要牵头人完成的项目“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延伸阅读:精彩荟萃——记第四届《南海问题与区域发展》论坛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属沿海国所有。 “大陆架划界事关国家海洋主权权益、资源利益和国家安全。”李家彪说,攻破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对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拓展国家战略空间和资源新区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项目第二完成人、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刘保华介绍,过去我国迟迟未能突破大陆架划界技术,主要是面临着三大难题:我国东海冲绳海槽是初始扩张的弧后盆地,国际上缺乏相应的划界理论;在我国东海复杂的弧后地区,常规划界方法无法准确、自动识别重要界限,现有划界地形数据误差大;受深海水层衰减影响,传统的船载探测设备无法准确揭示复杂的洋陆边界。

  既无成熟理论方法又无成功的先例,李家彪团队一切都从头开始。2000年研究启动,集中科研人员上千人,投入大型调查船27艘,完成综合航次138个,测线达85万千米,历时2100多天,在中国海开展了大规模、全覆盖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系统调查和海底探测工作,突破了中国海复杂地质条件下划界的理论与技术瓶颈,构建起了我国大陆架划界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项目取得了多项科技创新与研究成果。比如,创立了弧后盆地大陆架划界地质理论,揭示了边缘海扩张、迁移和演化规律;结合全球地质构造认识,建立了三大类二十亚类全球大陆架划界地质模型,奠定了大陆架划界地质理论基础。李家彪介绍,研究人员还创建了大陆坡脚点自动识别方法,建立了基于海底地形多维网格的界限点识别模型,有效解决复杂地貌条件下大陆架外部界限点的确定问题。同时,发明了海底地形探测与处理的声速剖面重构方法,修正了声波折射造成的信号失真,攻克了假地形改正的国际难题。

  理论成果外,该项目还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突破:研制出了多功能海底地震仪等地壳深部探测的系列成套设备,地震仪通道增加至7个,功耗小于250毫瓦,兼具高低频性能,解决了大陆架划界洋陆过渡边界的精确测量难题。研发了大陆架划界数据分析与决策信息系统,高精度融合处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200万公里海量实测地质地球物理基础数据,首次建设了集各类界限、划界图件、划界案文和佐证数据为一体的划界支撑数据库,为我国大陆架划界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

  2012年,中国政府将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外部界限划定相关科学与技术及法律依据等资料提交至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2013年,李家彪作为首席科学家在联合国顺利完成科学部分技术答辩。据介绍,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海洋权益、外交、军事、资源等多方面,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外交的新途径广泛应用于尼日利亚等国的大陆架划界中,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标题:人民日报: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用科技捍卫海权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