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隧道事业奠基人、中国工程院刘建航院士

2016-08-04 13:36:37    来源:新华网

摘要:几天前,88岁的中国隧道事业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先生在上海走完了他朴实而又丰盛一生。

  几天前,88岁的中国隧道事业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先生在上海走完了他朴实而又丰盛一生。从86岁高龄依然亲赴现场,指导解惑中国隧道建设疑难,到病重昏迷,最终离世,刘建航老先生这位中国隧道领域的泰斗、隧道股份的老领导、老专家,为今天中国隧道事业追逐、赶超、创造奇迹的50年创新历程倾注了一生。

纪念中国隧道事业奠基人、中国工程院刘建航院士

  他所开创的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土体微扰动技术”、深基坑施工“时空效应”理论、盾构法技术和轨道交通施工“21条”等,不仅指引包括隧道股份在内的中国隧道人,建成共和国第一条越江隧道、上海第一条轨道交通等黄浦江底20余条隧道和数百公里轨道交通工程,更为今天中国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土体保护”意识的形成、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和众多国际领先技术的初创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埋下了“勇做开拓,锐意创新”的种子。

  中国隧道领域的技术领路人

  我们这一代隧道人,无一不接受过刘老先生的指导。刘老曾说,“在我的一生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做人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科学求实的精神。有了这个‘毅力’和‘精神’,便可以将理想变为现实。”1958年,刘建航老先生加入上海市隧道局(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公司前身),从事钢筋混凝土管片的技术研究。此后,先后担任上海隧道公司技术站长,项目负责人,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代行总经理职责。

    在那个一穷二白,外部封锁的时代,刘老从60年代开始,即带领上海隧道公司技术人员白手起家,开展盾构法隧道建设。从上海地铁首个试验段塘桥基地摒弃当时国际隧道建设通用的双层衬砌,改用单层衬砌,到金山合流污水工程创造性使用沉管技术,开创中国沉管隧道先河,再到当年市委“一号工程”宝钢项目中运用大刀盘盾构对减少土地扰动进行的一系列开创性试验,“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隧道,让创新成为中国隧道建设不变的主线”是刘老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所在。刘老当年建设打浦路隧道时曾说,尽管当时我们的基础条件比较差,但通过科技创新,我们一路走来一样创造了多个“第一”。而这种创新精神最终也推动刘老先生带领几代隧道人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第一条盾构法地铁、第一个超深基坑……直至今日,全球14米以上已建成的29项超大直径隧道中有20项由中国隧道人完成,上海数百公里轨道交通路网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地铁建设的范本。

  唤醒城市地下工程“环境保护”意识的先行者

  刘老先生是中国盾构法应用中,第一个关注并开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环境保护的技术专家。80年代,随着对盾构法施工技术的研究日趋深入,刘老先生提出:除了要“用上”盾构外,我们更要“用好”盾构,在建设隧道的同时保护城市构筑物的安全。

  在上海隧道公司承建的金山合流污水隧道工程中,刘建航提出了著名的盾构施工“正2负4”理论——盾构推进完毕后,要把地面隆起控制在2厘米内,沉降控制在4厘米内。

  这一理论提出,对盾构法在城市核心区的应用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在此后的城市隧道、地铁网络建设进程中,“螺狮壳里做道场”逐步成为建设常态,地面隆起和沉降量成为工程建设的最关键指标。此后,在上海地铁2号线建设过程中,刘建航又提出了盾构施工中要把土体损失率控制在1‰~3‰的概念。这一理论沿用至今,并成为当前国际通行的标准。

  隧星骤殒,精神不逝

  步入21世纪后,刘老逐渐退出了工程建设的一线,一方面是岁数见长,另一方面,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新一代的培养上。八十余岁高龄的他成为了热心的指导者和教育者,笔耕不辍。让更多年轻人挑起中国隧道事业的重担,是他最后岁月里牵挂的主题。

  2008年,刘建航院士捐赠自己多年来的积蓄,设立“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专门用以开展每两年一次的对优秀中青年技术人员的奖励和学术交流活动。隧道股份有许多优秀的中青年干部都曾获此殊荣。

  7月31日,悲风传来,中国隧道工程领域,无论“老兵”、“新丁”都在第一时间互相传告,一片唏嘘。我们这一代隧道人的技术和科学观念,都是在刘建航这一批老隧道、老专家、老领导的带领下逐步形成的。

  现在,刘老走了。但是他的思想和理念,已经被年轻一代的隧道人铭记、流传;凝结了他毕生心血的技术理论,被编入我们的规程、标准,成为隧道领域“教科书”。

  隧星骤殒,精神不逝,隧道股份可以作证。 (作者:张焰  原标题:纪念“中国隧道之父”刘建航院士 致敬中国隧道50年创新精神)

勘测联合网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