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考古,令古代文化遗产尽显眼底

2016-08-08 15:44:53    来源:新闻组

摘要:现代考古越来越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现代科技比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给考古、古代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了遥感、地信技术的支撑,考古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新疆天山道枢纽路网和静段遥感影像图

  新疆天山道枢纽路网和静段遥感影像图(科考队供图)

  现代考古越来越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现代科技比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给考古、古代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了遥感、地信技术的支撑,考古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近日新疆自治区文物局牵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等单位的考古专家、遥感专家、地质地理专家以及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等从多学科、多角度对“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进行了实地综合考察,由于遥感、地信技术的应用,本次考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遥感技术在考察中大放异彩

  本次遥感考古团队同时还担负着“西部典型遗址遥感与地球物理研究”项目,在新疆地区以汉代长城、烽燧、关垒以及戍堡为切入点进行遥感和物探研究,而这些长城和烽燧均构成古代丝绸之路道路网的保障。本次考察前,遥感考古团队刚在新疆的若羌县、尉犁县以及和硕县开展了长城、烽燧等遗址的遥感和物探研究,对该段的丝绸之路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次丝绸之路天山道路网的多学科综合考察与我们遥感考古团队正承担的项目非常契合。研究基础也能进行无缝的链接和共享,为本次考察提供了遥感数据和技术的支撑。

考察队现场研讨

  考察队现场研讨(科考队供图)

  8月5日早上,航拍团队的那热德大墓航拍的无人机遥感图像初步制作出来,从地面完全看不出的遗址结构,在遥感图像上清晰的显现出来。在图像上,这个遗址呈现出两个巨大光环和一个巨大的十字光道的形象,像太阳在绽放自己的光彩。

无人机拍摄的那热德大墓

  无人机拍摄的那热德大墓(科考队供图)

  遥感在考古中的应用,尤其是对文化线路遗产考古中的应用还远不止这些。

  遥感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中,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和野外考古结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当前正开展的“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实地综合考察”而言,遥感技术在该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和研究方面就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新疆地区地广人稀,人迹罕至,地貌复杂,相对于单个遗址来说,该文化线路遗产空间尺度巨大、遗产资源类型丰富且家底尚不完全清楚,光靠人工调查很难全面准确的了解遗址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因此可应用视角高、视野范围大的遥感技术来对此类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全面科学的调查以掌握其整体分布以及具体遗址的结构范围;

  第二,文化线路作为一种遗产体系、一种文化遗产资源的集合,具有其自身的空间架构、网络关系、生态环境以及影响范围,而人在地面上用肉眼很难看清一系列遗址甚至是某个遗址的具体结构和关系,遥感技术则可以从更高的视角来了解这种遗址的空间结构和遗址所处的环境信息。这次在那热徳大墓的调查中,我们在实地只能看出大墓的形状以及大墓周边局部的石头摆成的花纹,但通过无人机的遥感拍摄后,却很清晰地发现了墓地的“十字结构”。这个重大发现是在地面通过人的肉眼所无法分辨的。

    同样重要的是,古代人类生产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尚不发达,当他们在选择自己的居住地时,周边的生态环境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那热德大墓的位置就在那热德沟口一片开阔的草原中的一块儿高地上,紧邻开都河,又不受水患的影响。巩乃斯河谷中发现的环壕聚落遗址也是处在河谷中的一片高地上,水草丰美而且还兼具防御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功能,对这些大环境的分析研究也是遥感考古的强项;

  第三,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对文化线路上各类文化遗产以及文化线路整体进行数字化,对文物本体进行数字化,建立空间数据库,来进行虚拟现实等三维可视化研究,对大尺度、多维度的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遗产进行整体连贯性的展示。

尾部图片.jpg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