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测绘学科60年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之路

2016-10-14 10:01:12    来源:新闻组

摘要: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60周年纪念日(2016年10月20日)即将来临,为了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谋划发展,武汉大学将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近日,新华网刊登了一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之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回顾与思考》的文章,对武大测绘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一起来领略下武大测绘学科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60周年纪念日(2016年10月20日)即将来临,为了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谋划发展,武汉大学将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近日,新华网刊登了一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之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回顾与思考》的文章,对武大测绘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一起来领略下武大测绘学科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武大测绘学院

  当前,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和灾害频发等共同问题,而绝大多数自然与人类活动问题都与时空位置紧密相关。测绘就是人类为了获取随时间变化的地球空间信息,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系统,用数字化、自动化的手段采集、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人类活动产生的与时空位置相关的信息,并能够自动、智能和实时地解决何时、何地、何种目标、发生了何种变化等信息,并将这种时空信息实时提供给需要的每一个群体或个人。

  美国劳动部将地球空间技术与纳米技术、生命技术确定为当今世界“新出现和正在发展中的三大最重要的技术”。

  2016年10月20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将迎来创建60周年纪念日。回首六十载风雨岁月,测绘学科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奋进优良校风,在教育、科技成就上都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被世界同行誉为“世界测绘之都”。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青年千人4人,国家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2人等和一大批多学科青年骨干组成的能够承担科学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高水平团队。

  2012年4月2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地理空间信息世界论坛”上,武汉大学成为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汉诺威大学之后全球第三所荣获“地理空间信息科学全球领袖”奖的高校。在当下西方价值观念仍占主导地位的大学评价体系中,武汉大学获得这个重要奖项,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浓墨重彩记录的里程碑,标志着武汉大学在地球空间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已经站在“世界领袖”的位置上,武汉大学地球空间信息团队已经成为本领域世界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研究群体”。

  2015年1月,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由于在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研发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这是国家设立创新团队奖以来高校中继清华大学之后第二个获奖的团队,团队创新性成果为实现我国从遥感大国向遥感强国的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未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将以更加坚定、自信的姿态屹立在国际舞台上,引领世界地理空间信息学科的快速发展,也为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不懈创新,实现从跟踪国际前沿到引领世界发展的跨越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始于1956年,由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华南工学院5校的测绘学科合并组建当时的武汉血量制图学院,1958年改名为武汉测绘学院。

  建校初始,学科创始人夏坚白就提出:我们的学科“不但要在中国出名,就是在世界上也要使它露头角。”这一铿锵豪迈之语,开启了测绘学科追求世界一流的梦想之旅。

  1970年,学校撤销,夏坚白没有因此而放弃前沿的卫星大地测量的研究,他坚持翻译了最新的国外专著,学校重建以后,他立即组织人员开展卫星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研究,推动了我国卫星大地测量理论研究迅速跟上国际前沿。

毛主席接见夏坚白

  1965年,王之卓就高瞻远瞩预测到“人造卫星将为测图人员提供编制和修订地形图的相片”。1978年,他又以敏锐的洞察力,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系统的概念,上个世纪90年代推出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系统Virteozo。21世纪以后,张祖勋院士又提出建立摄影测量网格系统,推动摄影测量从数字化向网络化和集群处理发展。有力促进了传统摄影测量技术和生产手段向数字化、自动化方向的革命性变革。

  1985年,李德仁院士首创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粗差的可区分性理论,以及系统误差和粗差检测方法,他创立的这个理论,被国际知名专家一致认为“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他提出的粗差检测“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摄影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

  刘经南院士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国际上已有的三个坐标转换模型的等价性,圆满解决了大地测量坐标系转换理论难题。提出了航天器快速精确定轨理论,将我国定轨精度原有的从5-10米提高到2-3厘米,定轨精度达到美国JPL等国际顶尖实验室同等水平。

  龚健雅院士提出了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模型,建立了我国地理信息服务标准体系,研发了国际上第一个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GeoStar、网络地理信息共享服务软件平台GeoSurf和网络虚拟地球软件GeoGlobe,成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的基础软件,对保障国家空间信息安全,引领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宁津生院士、李建成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用数字高程基准取代传统水准标石,建立并维持国家现代高程基准,实现了传统高程基准建立和维持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引领了我国现代基准建设;通过解决精密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多项理论和技术难题,完成了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提升,为我国现代高程基准建设提供了完整的新技术体系和标准;

  正是这种高瞻远瞩、追求卓越的崇高理想,不懈创新、勇攀高峰的坚定意志和科学文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瞩目、国人振奋的高水平成果,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测绘学人攻坚克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国际领先的成果,学科也实现了从跟踪国际前沿到在某些重要领域引领世界发展的跨越。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