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南: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提速,2018年可服务全球

2016-11-04 14:11:00    来源:新闻组

摘要:11月3日,第七届武汉国际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国家已决定加快北斗全球系统的建设速度,提前2年于2018年前后,初步具备提供全球服务的能力。

  11月3日,第七届武汉国际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景贵飞等业界知名专家以及北斗国科、合众思壮、四维图新、光庭信息、珞珈德毅等单位负责人出席论坛,与会专家、企业家围绕我国北斗产业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解读我国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和产业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

刘经南: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提速,2018年可服务全球

    论坛上,刘经南表示,2012年底我国北斗系统将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3年多来,系统保持连续稳定运行,可用性、连续性指标均高于国际标准。目前,国家已决定加快北斗全球系统的建设速度,提前2年于2018年前后,初步具备提供全球服务的能力。届时,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产品。

  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概括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下称北斗系统)的三步走发展轨迹: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据悉,2015年我国开始对北斗全球系统进行全球卫星组网,第一颗三代卫星于2015年9月30日发射升空,截至2016年9月,已发射了5颗第三代在轨验证卫星。刘经南介绍,要达到全球服务的目标,北斗在轨组网卫星需要达到35颗,未来2到3年,我国还将密集发射10颗以上北斗导航卫星。

  

    链接

  武汉“北斗+”将迎来爆发期

  随着北斗系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产业链条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延伸、拓展。预计到2020年,北斗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000亿至5000亿元。

  昨日,东湖高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武汉大学的测绘和北斗学术研究为基础,武汉北斗产业发展领跑全国,目前已孵化、聚集起了一批“北斗+应用”的创新创业“小伙伴”。

  武汉楚航测控科技公司研发、生产了国内首条北斗导航无人测量船,可探测水下地形地貌、观测水文、监测水质。该船曾与美国、日本生产的无人船“打擂”,测试结果占据绝对优势。

  武汉光庭信息技术公司基于北斗定位系统研发的“光谷梦”无人驾驶汽车,在光谷闹市试跑上万公里,未出一起交通事故。光谷依迅公司联合武汉大学、华为、东风共同开发的北斗自动驾驶技术,对普通小汽车进行自动化驾驶改造,成本在5万元以下。

  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牵头研制的北斗智能手机高精度定位导航芯片,已进入量产环节,有望于今年年底规模化应用。该芯片的技术标准已通过了国际相关行业组织认可,可成为全球所有智能手机的应用标配。记者成熔兴 通讯员肖顺元

  技术领先 市场还需挖掘

  除国内市场外,北斗系统还在积极走出国门。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景贵飞介绍,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正在亚太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推广北斗系统及相关应用,“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已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景贵飞表示,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等系统相比,北斗在技术上占有一定优势。比如北斗是全球首个融导航与通信于一体的卫星导航系统,1000个汉字的短消息可与互联网互通;北斗还可以同时为客户提供标准精度和高精度两种定位服务,这也是其他系统所不具备的。

  不过,景贵飞强调,技术上的领先并不一定会马上转化为商业上的成功,毕竟国外客户购买的并非单项技术,而是整体产品和服务。北斗作为新生产品,目前在国际知晓率、使用体验、应用配套、培训维修等环节上尚存在短板,在海外推广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与问题,市场份额距离“老大哥”GPS尚有不少差距。他呼吁,国内企业可抱团出击,围绕北斗技术进行服务集成,提供更先进、更全面、更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才有赢得更大的市场。(文/湖北日报,成熔兴 通讯员肖顺元)

    原题:我国北斗系统建设加速 2018年可实现全球服务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