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6我国地质调查工作

2016-12-29 15:29:08    来源:国土资源部

摘要:2016年,对地质调查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2016年,对地质调查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正值中国地质调查事业走过百年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一年,党中央发出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令,国土资源部规划部署“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地质调查工作者重任在肩。

  回首百年历史,总结百年成就,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地质调查“十大计划”,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以及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30b58PICJVE_1024.jpg

  地质科技创新:

  历经百年再启程

  从1916年地质调查所成立,中国自己培养的首批地质学生毕业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由此开创了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新纪元。历经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地质调查事业从弱到强,为国家救亡、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支撑,用业绩和贡献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向地球深部进军”号令的召唤下,在“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扬起地质科技创新的大旗,提出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推进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全面提升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

  瞄准“三深一土”,中国地质调查局着手组织实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工程)、深海探测科技创新工程、深空对地观测与卫星应用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瞄准世界地质科技前沿,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的部分领域早日进入世界前列。

  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动地质科技创新的重大行动之一。2016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引领的“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及“全球岩溶动力学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先后启动实施。两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将分别致力于提升全球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水平及提升全球岩溶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水平,都将为促进地球科学进步、促进人与地球和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还提出要全力打赢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南方油气页岩气调查、北方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四大科技攻坚战,引领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精准脱贫攻坚六大战略。对此,2016年的地质调查工作交出了一份闪亮的成绩单。

  能源矿产调查:

  重大成果更丰硕

  地质调查工作近年来进行战略性业务调整,重点之一就是加大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力度。

  面向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认识,中国地质调查局践行“基础调查先行、战略选区突破、商业勘探跟进”的油气工作新机制,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在2016年实现了多个历史性突破。

  首屈一指的,莫过于贵州遵义“安页1井”一举获得4个地质层系页岩气、油气重大发现,实现了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首次油气调查突破。这一成果,不仅实现了油气新区的重大突破,而且实现了高产海相致密天然气藏这一油气新类型、以及石牛栏组、宝塔组两个油气新层系的突破,更创新性地提出了深水陆棚相页岩、稳定的构造保存、地层超压“三位一体”的页岩气富集高产理论,推动油气勘查实现了由传统盆地向造山带、由正向构造向负向构造的历史性转变。

  可喜的不仅是贵州。随着南方海相地层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长江经济带正在形成页岩气勘查的新格局——至今已圈定了10个油气页岩气远景区,优选出了14个页岩气有利勘查区块,四川盆地及周缘志留系页岩气、湘鄂西地区震旦系和寒武系页岩气、下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油气及川南—黔西二叠系“三气”并进,贵州正安、湖北宜昌、湖北巴东等3个勘查示范基地初具雏形。在四川盆地实施的“华地1井”,发现了一种新的页岩气富集模式——页岩气高陡富集模式,开拓了川东高陡构造带页岩气勘探新领域。而在安徽宣城实施的“港地1井”,不仅在皖江皖江复杂构造区这一新区发现了大隆组新层系,而且发现了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和页岩油“三气一油”这一新类型油气显示,是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新发现。

  在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同样令人振奋。

  长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羌塘盆地,历经20余载、三代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16年明确了油气勘探靶区,并部署了第一口参数井。历经60余年调查但进展缓慢的银额盆地,首次被确认为大型含油气盆地,圈定的6个油气远景区中已有3个获得油气重要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新区首获工业气流,开辟了3500平方千米勘探新区,引领中石油长庆油田实施10口探井。

  北方砂岩型铀矿地质调查工程的实施,以及煤铀兼探、油铀兼探的找矿新思路,指引我国铀矿地质调查取得多项成果:滇西砂岩型铀成矿带发现多层铀矿化,并圈定了勘查有利区;豫西秦岭造山带东段发现花岗伟晶岩型铀矿,达到铀矿工业品位;柴达木盆地油铀兼探,圈定了成矿有利区;松辽盆地圈定多处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区,为在松辽盆地实现砂岩型铀矿找矿突破打下基础。

  矿产资源调查:

  支撑找矿更给力

  2016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圆满完成前两阶段目标,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提前完成10年找矿目标。

  为全力支撑找矿突破,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主要围绕重要成矿区带部署,同时更加注重战略新兴矿产的调查。在贵州威宁东峰—水城大湾地区发现铁—稀土矿层,初步估算该区新增铁矿石资源量2159万吨,新增稀土金属量近10万吨。在贵州黔西—大方地区发现了两处富锂铝土矿,氧化锂最高含量高达1.09%,在贵州沉积型铝土矿中属于首次发现。

  锰矿勘查在2016年表现非凡。新疆乌恰玛尔坎苏地区发现一条规模巨大、层位稳定的富锰矿带,初步估算资源量达3000万吨,含锰岩系东西延伸达100千米,有望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优质锰矿开发基地。广西大新县土湖锰矿区开展的找矿预测和接替资源勘查,在矿区深部又发现了新的锰矿层,从而开辟了亿吨锰矿找矿新区。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是我国重要铜矿资源富集区,集中了驱龙、甲玛等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和控制的斑岩铜矿带长达450千米,已控制和推断资源量超过3亿吨。而冈底斯成矿带西段与东段具备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但一直尚未发现斑岩型铜矿找矿线索。通过1∶5万矿产地质调查等工作,在昂仁县鲁尔玛铜矿区发现较好斑岩型铜矿新线索,新发现2个含矿斑岩体。该找矿线索的发现,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向西延伸了200千米,开拓了冈底斯成矿带新的找矿方向和找矿空间。

  藏南扎西康铅锌矿,深部和外围的探矿工作一直在持续,在成矿新模型的指引下,矿区深部发现多条隐伏的厚大铅锌矿体,2016年有望新增铅锌资源量20万吨。贵州织金县新麦—水营地区也发现具有大型以上规模资源潜力的铅锌矿。

  重要非金属矿的调查突破主要集中在钾盐和石墨矿。我国西部最大的成盐盆地——塔里木盆地,蕴藏着巨大的盐系地层,具有良好的找钾前景。2016年在盆地内库车坳陷深部发现钾盐岩层,进一步证实了库车坳陷深部存在古代固体钾盐矿,开拓了我国深部找钾的新领域。石墨矿的勘查近年来备受关注。通过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在河南西峡、内乡地区发现了12条石墨矿体,初步估算石墨矿物量185万吨,另外在桐柏地区发现石墨矿脉5条。祁连成矿带发现3处大型规模晶质石墨矿产地,初步估算都有望达到大型规模以上。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成果服务更精准

  2016年,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开展的重要经济区与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斐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

  地质调查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的支撑服务从“面”走向“点”,比如:为北京新机场和北京行政副中心的规划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开展了津保高铁沿线环境地质调查,初步查明了影响工程建设安全的主要地质问题;燕山—太行山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实施20余眼探采结合井,解决了上万人的饮水难题,并为河北阜平县土地整治工程首期开发的2.8万亩土地确定了94处集中供水井,有力支撑了当地重点工程实施。

  服务长江经济带的地质调查工作也更加具体。在芜湖和池州地区圈定了3个傍河水源地,可为沿江地区在特殊时期的供水安全提供保障;丹阳小城镇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取得的应急水源地、富硒土地调查成果,及时服务于丹阳供水管网优化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了地调成果转化的精准服务;嘉兴和台州城市地质调查,为城市生态红线划定提供了可靠保障。

  地质调查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在2016年正式面向社会公布并提供咨询服务,包括系列图集、沿线国家基础地质矿产资料7800条目,以及最新可交易矿业项目信息180个。这些成果,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10余年中与25个国家合作完成的260万平方千米的地球化学调查,开展的全球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研究,以及实施的40余项多边或双边国际合作项目。

  精准支撑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显现出独特的专业优势。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南新田实施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无重金属污染富硒土壤615平方千米,助推富硒产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实现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在西南重金属高背景区开展的一系列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涵盖了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地区、滇黔桂石漠化区3个集中连片特困区、165个国家级贫困县。调查发现的1.8万平方千米的绿色富硒土地资源,成为当地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抓手。

  海洋地质调查:

  探查领域更宽广

  走向深海大洋,是世界趋势,更是中国战略。2016年,我国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走得更远、探得更深,开拓了调查的新领域、新层系。

  7月8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起航,执行2016~2017年大洋南极科考任务,包括中国大洋第41航次科学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全部行程预计历时282天,总航程近6万公里。这也是“海洋六号”船首次赴南极半岛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环境调查和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

  在南黄海陆架施工的CSDP-2井,今年将钻至2800米。该井在下三叠统钻遇3段好的油气显示,系南黄海中、古生界碳酸盐岩中首次发现,这将极大推进南黄海盆地尤其是中部隆起的基础地质和油气勘查工作。

  在南海北部实施的油气资源调查,初步锁定了18处有利圈闭构造。这将有助于加快海相中生界油气勘探进程,推动形成并完善海相中生界油气成藏理论,进而实现海域新层位的油气资源调查突破。

  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我国还首次发现了的规模空前的活动性冷泉,命名“海马冷泉”。在“海马冷泉”区海底浅表层获取的大量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是继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和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之后在新海域找矿的重大突破,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管辖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巨大。

  中国地质调查事业新的百年航程已经开启。中国地质调查局肩负光荣使命,砥砺前行,正在迈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坚实步伐。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