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地理信息产业红利(上篇)

2016-07-12 09:12:47    来源:搜狐自媒体

摘要:从传统测绘、GIS,到空间大数据、遥感人工智能,地理信息产业正在不停刺激我们的眼球。变革引发行业洗牌,在这个过程中,新模式不断挑战传统,却因此提振了整个地信行业,使地信领域迎来空前的繁荣。

  地图已经变成一把“牙刷”

  快速的技术演进正在缩短产业迭代的进程,从而导致利润压缩。这样一来,你很可能会问:地理信息产业不是正在扩张吗?如果是这样,谁在获益?财富在何处?还是说这个产业增长得太快以至于我们无法衡量?

  答案是后者。谷歌在地理信息产业的投入使得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地图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事物——世界被我们装进口袋。谷歌地理空间部门的技术专家埃德?帕森斯(Ed Parsons)透露说:“在谷歌内部有一套标准检查程序,被称为‘牙刷测试’,每一个产品都必须通过这项测试。简单地说,你每天都要使用牙刷,你不需要去刻意想着这事,因为它已经成为你日复一日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地图,现在几乎也是如此了。”这个类比很有趣,因为它巧妙阐释了位置信息在人们心中的价值——上到大企业,下到普通人,它都如牙刷般不可或缺。

  “GPS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但是我的iPhone却知道我在何处,并且这样的一个位置信息会被反馈到各种应用程序中,为我提供与位置信息相关联的各种参考。苹果公司干得很漂亮,因为它为复杂的GPS系统提供了简单接入的可能,极大拓展了地理空间信息的价值。” DigitalGlobe创始人兼CEO沃尔特?斯科特(Walter Scott)如是说。

  谷歌地图和Strava(风靡欧美的GPS测速APP)等软件真正将复杂的地理信息应用于民用领域,这种易用性和友好性使许多企业开始换一种角度审视位置信息。“不管是谁,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通过轻点手指调用一系列GIS技术,在他们寻找商家、方位以及其他信息时揭示有价值的位置智能数据。”Pitney Bowes公司(专注于企业高效管理与位置智能)印度分部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马尼什?乔杜里(Manish Choudhary)强调。

  如果用户不需要知道应用背后的实现过程,抛却摄影测量、投影、基线这些复杂的概念,他将更乐于使用地理信息产品。“将专业的地理信息民用化,用户不需要成为一个地理信息专家,这真的大大促进了地信应用的普及。”斯科特补充到。

  是什么在驱动地信产业发展?

 是什么在驱动地信产业发展?

  界限已经模糊

  随着位置信息成为主流,地理信息应用与非地理信息应用的界限已经迅速被模糊。如今,地理空间产业不再由少数的20-30家从事位置服务的地信公司把持,任何企业和行业都可以处理位置信息并将业务建立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之上。

  “地理空间产业在过去几年中被迅速巩固。但同时,我们也见证了地信领域众多初创公司的崛起,”帕森斯说。新型的风投生态正在投资结构的支撑下逐步成型。这些初创企业将地理空间技术融入消费级应用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地理空间技术也许不是最为凸显的——但却在背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着,一大群主流IT公司,诸如SAP、微软、IBM、甲骨文或是汽车厂商、基础设施公司,甚至是PwC这样的咨询公司,都对位置服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参与其中。

  “我们看到,地理空间技术正不断被集成到各种各样的系统中,它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Esri约翰逊说。例如,将Esri地图集成到Office软件中(即一系列置入Office中的工具集),能够使用户连接到在线ArcGIS平台,进行地图制作、数据分析,并创造丰富的叙事地图以及各种信息产品。对于更大规模的数据,可以考虑使用SAP HANA数据分析设备。HANA的地理组件能够有助于分析物联网流和大数据并最大化其数据价值。“诸如SAP、微软等企业都在积极挖掘地理信息价值,这大大促进了地信产业的增长,而不同种类的技术正在融合和互补,所以很难对它们进行量化,”他补充道。乔杜里也表示,Pitney Bowes现正与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工业互联网紧密合作,以此将他们的能力移植到其他领域。同时,他们还与网络公司Cisco(思科)以及物联网公司Electric Imp等合作,将新一代物联网技术带给数百万的用户。

  DigitalGlobe,这家全球领先的地球影像产品提供商,正在与亚马逊网络服务中心合作,为其提供最远追溯到1999年的空间数据库,同时还提供一些不断增加的拓展数据——来源于地理社交媒体或是第三方图像数据。“通过将我们的数据载入亚马逊云,能够使任何有数据分析需求的人对其调用,”斯科特说。这进一步拓展了地信产业的视野。

  同时,大多数深耕于智慧城市/智慧网格/电信等领域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地理和空间技术团队,这些团队所创造的收益远比在市场中运作的地信企业高得多,ADCC Infocad总经理阿密特?索曼尼(Amit Somani)这样表示。“这些地信玩家往往工作在极小的团队,小到被市场调研机构忽略。”

  对于地理空间产业,你很难估算出一个确切的规模,那是因为其在本质上是无处不在的,数不清的机构团体和企业在传统和跨界领域不断拓展它的价值。奔特力工程软件有限公司行业市场总监艾丹?默瑟(Aidan Mercer)从另一个视角看这个问题,他认为,不断增长的无人机使用规模就是一个实例,表明硬件和软件方案供应商将更密切地合作来提供持续性的地理信息解决方案。举个例子,在战争防御地段,控制无人机进入冲突区域能够排除派遣人员造成的安全风险,并便于测绘、制图以及区域建模。这样一种应用模式,为传统、非传统领域的玩家开启了新的潜在商机。因此,行业的价值虽无法永远被衡量,但影响力却可以。

  地理信息产业中的核心驱动技术

  地理信息产业中的核心驱动技术

  变革正在进行

  在地信行业,一些非常有趣的变革正在进行。 基于云的、开放的、可交互的解决方案逐渐成为主流诉求,进而导致了行业主流商业模式的重大转变。整个IT产业界也在转向新的概念——数据即服务(D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变革是唯一不变的趋势。信息技术的革新和通信产业的进步,使地球成为“地球村”的同时,也正使行业内的竞争趋向于白热化。

  对这种情况,业内核心企业的应对方案是 采取更开放的做法,加强合作,积极服务于他们的用户。受此影响,收购和整合成为了业界的常态,业内通过不断优化整合,获得竞争优势。 不仅仅是大鱼吃小鱼,大鱼之间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正如大家看到的,海克斯康、天宝、本特利(Bentley)这样的大公司频繁地对小型企业进行并购;而大鱼们也形成了紧密的战略联盟:海克斯康与ESRI,欧特克(Autodesk)与本特利,天宝与法如(FARO)和拓普康(Topcon),还有DigitalGlobe与ESRI。

  斯托季奇还指出,中小型企业的加入也在慢慢影响着游戏规则。数量众多的初创企业活跃于地信产业,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生态体系。这不但是对地信产业传统玩家的挑战,也撼动了业内一直以来的规则制定者的利益。

  索曼尼认为,现今的合作模式实际上是双赢的。对于地位已经稳固的老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直接的买断来获取整套的新型解决方案,而对于业内的新玩家来说,可以借助老企业成熟的渠道,迅速推广自己的产品。如果按照以前的商业模式,每个公司单打独斗的话,老企业缺乏创新,而新企业受限于渠道,常常难以生存。换句话说,老的模式不利于新技术的发展。

  无处不在的新型传感器设备正在覆盖全球,而它们刚好能够补充传统企业(例如DigitalGlobe)不足的地方,例如无人机低空遥感对航空航天遥感的补充。正如Scott的观点:“无论是实地测量,还是在社交网络上提供地理标签,都是为了能更完善地描绘我们的地球。”

  默瑟认为,这种颠覆性的变化使得旧有商业模式被迫改变,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加开放与易用,从业人员的学习成本与效率大幅提升。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变化不仅不会危及地理信息产业的地位,反而会因为结构的优化,提升地理信息产业的全球地位。也就是说,这种变革并不是一场毁灭旧有势力的革命,而是一次互惠互利的升级。“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无处不在的无人机、无处不在的传感器,以及无处不在的地理信息服务,这不过是几年之间的事情。而新型的商业模式也让地理信息成了每个人都可以获取的消费品。”

  吉普森强调,商业模式背后的运作机制是这种变革的原动力。主流商业模式正在致力于从资本性支出(capex)模式转向运营成本(opex)模式,运营成本模式的优点在于,企业大部分时候可以绕开原有官僚机构,进而提高效率。此外,这种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承担一定的风险(资本开支、库存等)。

  地理信息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地理信息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