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耀院士:论军事测绘学与军事地理学发展的“分异”与“聚焦"

2017-08-29 11:29:43    来源:《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摘要:本文论述了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方法;分析了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各自的发展过程。

  timg (12).jpg

  2、军事测绘学与军事地理学在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中的作用

  2.1就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的思维层面而言,军事测绘学提供精准技术层面的方法论支撑,军事地理学提供整体宏观层面的认识论支撑。

  从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不难得知:军事测绘学是根据军事需要,研究测定和描绘战场自然和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含人文),体现了军事测绘学的精准思维特点;军事地理学研究构成战场地理环境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等诸要素(现象)自身的规律及其与作战指挥和作战行动的关系,体现了整体宏观思维特点。前者解决技术层面问题,后者解决认识规律层面问题。对于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而言,两者都是重要的,是互补的。没有基于多模式军事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军事地理学视角的战场地理环境综合认知,就不可能正确实施作战指挥和组织军事行动;反之,没有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支撑,多模式军事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也无法搭建,军事地理学视角的战场地理环境综合认知也就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

  2.2就发展过程而言。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具有总体趋同的发展轨迹

  同任何其他门类科学技术发展一样,总体上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发展,都受到当时社会演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正如王之卓先生所言,“都有这么相同的一种规律,那就是不管这门科技发展史有几百年或上千年,在最近三、四十年中都有过或大或小突破性的发展。从总体上讲,这种发展使得在这短短几十年中间,科技对人类所产生的贡献胜过以往千百年成就的积累。”[32]军事测绘学经历了古代军事测绘学、近代军事测绘学和现代军事测绘学,而军事地理学也经历了古代军事地理学、近代军事地理学和现代军事地理学。尤其进入信息化时代,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时代特征。现在,军事地理学界有研究地理信息科学的,军事测绘学界有研究地理信息工程的。军事测绘的最主要的成果——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理学的第三语言[33]。这些都正好说明了军事测绘学与军事地理学的关系。

  2.3就发展特点而言,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分异与聚焦体现了信息时代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特点[34]

  所谓“分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或侧重不一样。军事测绘学主要研究时空信息获取、存储、管理、处理和应用等技术方法;而军事地理学则侧重研究诸多地理要素(现象)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的规律及其与军事相互关系的规律。二是学科归属(性质)不一样。军事测绘学归属工科,而军事地理学归属理科。

  所谓“聚焦”,指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都是以提供时空信息服务为根本目的,体现了两个分别归属不同学科(工科与理科)的交叉融合式发展。这一点在研究生学科设置中表现最为明显。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工科)一级学科下设有“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二级学科,“地理学”(理科)一级学科下设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地图制图学是地图学体系结构中的工程技术部分(此外还有理论地图学、地图应用学),地理信息工程同地理信息系统相比较具有更广泛的内容。两者的共同之处是为作战 指挥和作战行动提供时空信息服务。

  2.4就发展趋势而言,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将继续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发展,但两者聚焦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的互相结合将更加紧密。

  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是分属工科与理科的两门独立的学科,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这源于测绘学和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范围、研究方法差别很大。所以,军事测绘学将继续沿着“互联网+”与时空大数据时代的十大前沿与趋势发展,军事地理学将继续沿着前述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发展,尽管两者都遵循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规律,但各自的内涵还是有区别的。

  尽管如此,从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的角度而言,两者互相结合将更加紧密也是一种趋势。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需要现代化时空基准、全球化精准化和无缝化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天空地海一体化和具有“三多”、“三高”特征的对地观测系统、智能化多源(元)时空信息融合与多尺度空间数据变换及动态更新、时空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及其快速可视化、时空大数据应用的泛在化知识化和服务模式的多样化、时空信息“获取一处理一服务”一体化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支撑,这是军事测绘学的任务;不但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需要基于战场地理环境认知,而且作战指挥和作战行动也需要基于指挥员对战场地理环境的正确认知,这是军事地理学的任务;同时,现代军事地理研究也需要现代军事测绘技术的支撑。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互联网+”与时空大数据时代的时空信息服务化和服务模式的多样化、时空大数据带来的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科学范式的变化——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时代的到来,这是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要共同面对的。

  上述4个方面的作用,在王青山、蔡中祥主编的《战场环境导论》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35]。该书在论述战场环境的基本概念、战场环境分类及特点、战场环境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战场环境研究方法、战场环境研究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分析战场环境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陆地战场环境、海洋战场环境、空战场环境、太空战场环境、战场电磁环境、战场网络环境、战场核化生环境和战场环境保障等。

  3、结束语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在哲学上,空间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和时间具有客观性,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在空间和时间运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证明空间和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空间参照与时间参照是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两个基本参照系统,任何事物和任何现象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参照。换句话说,空间坐标与时间刻度是标识自然万物与社会现象的两个基本特征。

  包括军事活动在内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确定的时间和确定的空间中进行的,时时刻刻都同时间和空间相关联,当然也就离不开空间参照和时间参照。

  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都是研究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运动着的物质的。军事测绘学针对国防建设和军事需要,研究测定和描述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着的天体(地球等)及其构成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信息;军事地理学根据国防建设和军事需要,研究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着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构成的地理环境同战争活动之间的依存与制约的辩证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两者都离不开空间和时间,都是研究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而且运动着的物质,但研究内容、范围和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发展都经历过古代、近代和现代等不同发展时期。两者的发展轨迹总体趋同,这源于两者都是研究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运动着的物质。正因为如此,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具有交叉融合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要,整体宏观层面的认识论和精准技术层面的方法论的结合,为国防建设和军事需求的地理环境信息保障提供强大支撑。

  空间和时间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就宇宙而言,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而对各个具体事物而言,则是有限的。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必将在这无限和有限统一的空间和时间中深化各自的研究内容,开拓各自的研究范围,创新各自的研究方法,同时又更加紧密地聚焦于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测绘[M].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

  [2]陈健安.军事地理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3]刘建忠.军事地理学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

  [4]王家耀.测绘导航新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R].南京:军队高层次人才研讨班,2012.

  [5]王家耀.地球空间大数据背景下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R].郑州,2014.

  [6]王家耀.时空大数据:挑战与机遇[R].桂林: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三十次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2016.

  [7]王家耀,陈毓芬.理论地图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8]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等.测绘学概论[M].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9]庞书周.现代军事地理学科概论[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1998.

  [10]佩尔蒂尔,珀西.军事地理学概论[M].王启昌,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1]0’SULLIVAN P,MILLER J W.The geography of warfare [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3.

  [12]FARINGDON H.Strategic geography:NATO,the Warsaw Pact and the superpower[M].London:Roudedge&Kegan Paul,1986.

  [13]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M].刘瑞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89.

  [14]斯皮琴科.政治和军事地理学[M].何希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15]PEPPER D,JENKINS A.The geography of peace and war [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5.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军事文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7]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8]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2版.严春松,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19]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M].2版.涵朴,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20]洛佩兹.石油地缘政治[M].潘格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1]王祖尧.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22]姜春良.军事地理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23]郭树桂.普通军事地理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24]胡丹露.军事地理教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25]李国强.空军地理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26]刘晓静.海洋战场环境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27]刘晓静.海洋军事地理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28]金沙文.海洋地理环境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9]谭大龙.西南战区军事地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30]张志远.中亚军事地理形势与中国安全[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31]管涛.中国战区军事地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32]王之卓.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理信息世界》发刊词[J].地理信息世界,1996(1):1-2.

  [33]汉森.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4]王家耀.军事测绘学与军事地理学的分异与聚集——信息化给军事测绘和军事地理带来的变化[R].贵阳:军事地理学会年会,2006.

  [35]王青山,蔡中祥.战场环境导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