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测绘工匠 刘先林院士领衔

2017-09-30 08:36:29    来源:中国测绘报

摘要:国庆、中秋来临,向身边的测绘工匠致敬!


  “神笔”描绘秀美蓝图——记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遥感测绘院高级工程师李华  

“神笔”描绘秀美蓝图——记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遥感测绘院高级工程师李华

  李华,1972年出生,现任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遥感测绘院数字化一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25年来,李华坚持用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干劲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努力追寻她臻善臻美的测绘地图梦。

  刚进入工作岗位时,受到老一辈测绘人“地图不但要追求精度,还要注意合理、美观”的启发,李华暗下决心“我出的图一定要让人看了明白舒服”。从此,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美术;跟着外业的同志到实地观察地形变化,生生练就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审美视角。尤其是美术功底使她具备了掌握形、神、技的能力和基本的鉴赏审美能力。把它融合进所作的测绘成果图件中,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绘制出了张弛有度、主次分明,富含巨大信息量却又美观简约的地图艺术品,把现实世界完美地搬到了图纸上。

  与普通人想象的不同,李华是在数字化测图工作站上戴上立体眼镜,用鼠标、手轮、脚盘进行画图的。这种“手脚并用”的操作方式,需要脑、眼、手、脚协调配合,绘出的线条才能流畅自然,对作业员的绘图功夫、技巧和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长时间戴立体眼镜看屏幕而致的眩晕,手脚并用的疲劳忙乱,无数次的手摇脚踩,无不磨砺着作业员的耐性。测绘产品对精度要求非常严苛,对于1:1万比例尺的地形图来说,地图上的1毫米的误差将在实地造成10米的误差。而绘制一幅1:1万比例尺的地形图,平均有20600多个地物和地形要素,除了等高线之外的地物地貌的绘制,还需要踩踏板约20万次以上。

  2010年,包括少林寺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河南省文物局委托河南省测绘局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和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数字化测图,用高精度的成果进行少林寺塔林文物修复和保护。当时经过严格挑选,由于具有良好的立体感和绘画功底,专家们指定这批工作任务由李华独自一人承担完成。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墓塔建筑群,历经1000余年历史,现存共228座,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个古塔建筑群。李华全身心投入了这项事关国家荣誉的工作中。少林寺塔林由于自然风化及人为因素影响,39个塔身22个基座共有1900个破损处,而项目工期仅仅只有20天,李华一人承担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她心无旁骛、通宵达旦开展工作硬是一人干了三个人的活儿。几十座形象逼真、细部纤毫毕现的宝塔被精确地测绘出来,按时提供了最宝贵的一手修缮资料。当时,专家们无不为李华“精准、精细、精美”的工作成果拍案叫绝。

  她在测绘生产一线工作25年,多次参与国家和省重大项目以及应急抢险测绘作业。摸索总结出了 “参照对比法”和“倒退验证法”,用于工作实践,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她连续12年被单位评为“质量标兵”,先后荣获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摄影测量赛项全国冠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精测江河筑梦人——记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中游河道勘测中心工程师郭志金  

精测江河筑梦人——记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中游河道勘测中心工程师郭志金

  郭志金,1986年3月出生,现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道勘测中心主任助理,工程师。郭志金凭借着勤学苦练和精湛技术,精准“扫描”长江水下地形,被称为“透视”长江的人。

  水深是水下地形测量的最主要指标。通常借助测深仪向水底发射声波,据回声时长推算获得。但回波反射依水底床面构成或淤泥层厚度波动,人工研判极为关键。尤其在汛期的洞庭湖,水流紊乱、含沙量骤增,大量高草洲滩、灌木丛被淹没,当测深声波落在其中,会反射回大量虚假非河底水深信号。一时间,会有几千个水深点的回声纸上,就混入了大量“假信号”,极易判读出错。郭志金通过电脑模拟海量原始数据,并与实测信号比对分析,终于在反复揣摩回声规律与大量现场试验的基础上,练就了人工对日均几千个测深点100%去伪存真的绝活。近年来,他精确判读几百卷回声纸,始终保持着“零失误”的记录。

  在长江堤防突发的崩岸险情监测中,水下地形因发生剧烈变化,随时可能继续崩塌,给现场应急监测工作带来较大风险。郭志金通过钻研河势演变规律和大量测量实践,练就了“活地图”的独特本领。中游河道哪块有浅滩、哪里有丁坝、一定水位下何处沙洲会被淹等等问题全部了然于心。在处理应急监测时,凭借着扎实的积累,他能透过崩岸水域水面旋涡等水象变化,并结合平常对河道特性的充分了解,综合判别出水底崩岸冲刷坑的方位与大致规模,第一时间支撑起应急监测方案编制,确保安全、高效监测险情。

  在面积广阔的长江流域,穿江工程常与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项目紧密相连,且多以曲线轨迹在水下施工,传统测法通常无法连续实时获取弯曲工程河床三维数据,所测数据也存在精度较低、测时较长的问题,不能敏感反映顶部河床崩塌、渗水等隐患。郭志金通过反复钻研,摸索建立了一套水下弯曲工程测量连续动态定位法,通过搭建缜密的数学模型,数秒内便能精准定位测船最佳施测点,一举攻克了传统测法在连续性、精准性、时效性方面的不足。2017年,当我国直径最大的江底隧道、全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公铁合运地铁隧道——武汉市轨道七号线越江隧道动工时,郭志金和所在团队便运用新模型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整条隧道监测点精准布划。眼下,这套科学高效的监测方案每天都为隧道安全提供着可靠的监测保障。

  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郭志金总说,自己的工作极为普通,但他充满热爱,只要能测出精准的数据,付出多少都值得。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