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盘点|代表们就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哪些声音?

2017-03-07 13:52:13    来源:GIS圈

摘要:“两会”进入第三天,代表们就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过哪些声音呢?

  1120572280_14887233262001n.jpg

    “两会”进入第三天,代表们就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过哪些声音呢?一起来盘点下。

  李朋德:关注“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说,“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去年11月,国防科工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统筹建设的数据中心和应用服务平台,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若干分布式卫星应用中心和空间信息服务平台。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是打造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中坚力量,只有基于权威、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才能真正实现网络互连、信息互通。

  但目前“一带一路”空间信息化建设还缺乏投入和部门协作机制,为此他今年在《关于建设智慧“一带一路”的建议》中提出,国家应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组织领导、规划设计、示范建设、合作创新和推广应用上有新的突破,启动“一带一路”时空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展智慧“一带一路”示范工程建设,把“一带一路”打造成高科技、高标准、绿色生态、繁荣共享的国际合作之路。

  令李朋德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和其他测绘地理信息界委员提出的许多富有理论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提案与建议,已直接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之中,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起到了呼吁、引领、推动和激励作用。

  郭华东:月球作遥感对地观测平台?我看行

  “月球是一颗‘天然卫星’,可以成为遥感对地球的观测平台。”6日下午在科技界政协委员小组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委员说。

  让郭华东产生这个“疯狂”想法的,是举头望月时的灵感。“北京发生沙尘暴,和太平洋东部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地球上的大尺度现象,用飞机、遥感卫星可能覆盖不够。”郭华东和同事们在散步时想到,月球每天围绕地球转动,可不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天然卫星”,在上面安装遥感设备,替人类观测地球?“毕竟,你用或不用,它就在那里”。

  “透过不断运动的月球本身来看地球,这本身就有唯一性。”郭华东说,“视角不同,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预测地震,甚至寻找外星生命……”

  2007年起,郭华东课题组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开始小课题研究;2016年1月,“宏观地球科学现象的月基对地观测研究”重大项目正式立项,获得了2000万元经费资助。

  进展情况如何?郭华东表示,现在还处于论证阶段,之后,会开展数据传输、仪器装置、月球环境分析等先期可行性研究;第三步才是工程立项。

  “以月球作为遥感对地观测平台,这个设想可以实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委员认为,月球背面可以屏蔽地球辐射的干扰影响,直接对地球进行观测,这是飞行器无法做到的。

  “但有一个技术难题,在月球背面装遥感设备,怎么把信号传回来?必须在更远的地方,比如日地拉格朗日L2点设置一个中继站。到2018年,嫦娥四号会向月球背面进发,或许可以为月基对地观测研究打下技术基础。”

  杨元喜:呼吁国家核心基础设施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北斗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介绍,去年我国卫星导航产值1750个亿,北斗产业贡献率超过20%。

  杨元喜委员说,近年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技术上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我们卫星之间有链路,卫星可以观测卫星,在全球跟踪站少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有高精度的轨道测定,高精度的时间同步;第二,卫星钟有了比较大的精度,卫星钟是定位导航精度的一个核心载荷,它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三,卫星之间的通信能力不断提升,卫星自己可以测定自己的轨道,不需要地面帮忙,它就有这个能力,运控系统也会有很大改进。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卫星导航能力走在国际最前列了呢?

  杨元喜回答较为谦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能说是最先进的,但一定是先进的,无论是卫星载荷还是设计理念,以及未来为大众提供服务的能力,都是有特色的、可靠的。”

  杨元喜是一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院士,他对国家安全利益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在今年的两会上,他准备了几个提案,其中他最看重的就是呼吁国家核心基础设施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比如国防、公安等核心领域,应该使用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能力,用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对国家安全是有帮助的。”

  李书福:呼吁放开地图测绘资质,助推自动驾驶进程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再提自动驾驶。与去年建议“加速自动驾驶立法”不同,今年题为《关于审慎放开地图精准测绘,降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壁垒》的提案将关注点放在了更细化的地图测绘方面。

  李书福主要表达了放开测绘资质的诉求,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向部分自动驾驶技术开发企业开放地图测绘资质,降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壁垒。

  对此,李书福给出的建议如下:

  1、审慎对进行自动驾驶开发技术的企业提前、有条件地开放地图测绘资质,并进行有效监管。

  2、研究如何就自动驾驶技术取消偏转要求,降低先进技术开发中不必要的技术壁垒。

  3、推进自动驾驶地图保密处理技术与公开使用的相关法律规范。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同时,强化地理信息的公共服务属性,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向社会的有序开放。

  代表建言:大力推进高精定位服务 助力国家信息安全升级

  北斗作为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设施,不仅是我国时空安全的战略保障,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柱。

  作为国家北斗项目的参与者,阿里巴巴和中国兵器对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有更直观的感受,也因此提出了更加“落地”的建议,引起与会代表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中国兵器的白晓光强调了发展北斗对国家时空信息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从个人信息层面看,国内几乎所有手机芯片及终端厂商在移动终端的底层芯片上都使用Google(谷歌)和Nokia(诺基亚)两家公司的A-GPS加速辅助定位方案,导致我国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的导航定位信息流入到Google和Nokia两家公司的国外服务器,造成我国海量敏感位置信息泄露。

  从行业位置信息使用情况看,国内很多机构或企事业单位自行建设了多个区域性或行业性的GPS卫星信号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差分信号,以此获取高精度的GPS位置信息。

  实际上,高精度GPS位置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已经渗透到我国测绘、国土、农业、监控等诸多领域,使我国面临着重大信息安全风险。

  因此,白晓光代表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强制推进国内企业使用我国自主A-北斗/GNSS加速定位服务,出台相关政策强制国内手机、汽车、无人驾驶(包括无人机)和其他物联网相关产品制造商使用我国自主A-北斗加速定位服务;

  第二,尽快出台强制使用由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牵头的全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张网作为高精度差分信号的来源,以加强对北斗高精度位置作业和服务的管理。

  据了解,全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张网由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在2016年建成,已经形成对全国范围提供亚米级定位服务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钟天华代表则建议保障、扶持北斗生态的发展,扫除发展障碍。比如,在法规层面,现行法律规定:涉及国家军事、安全要害部门的点位名称及坐标,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工程实施优于100米精度的点位坐标等属于国家机密,但是对于涉及上述机密的具体区域并没有明确的标定。

  而实际上,世界商业卫星遥感影像的最高空间分辨率已经超过0.5米。从理论上讲,国外公司通过正常的商业行为便可以轻易获取全球任何区域优于0.5米精度的坐标或地图。

  测绘法规对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也产生了限制。车载传感器采集地标信息并由自动驾驶软件开发人员编制地标地图的行为,属于“地标人工设施”的范畴。

  根据国内相关测绘法的规定,需取得测绘资质证书,且由取得相应职业资格条件的专业人员进行,实行测绘成果汇交制度。而在获取《测绘资质证书》的六条基本条件中,大都只有专业测绘单位才能达到。

  这些限制性法律法规业已过时,不但不能起到保护国家机密的作用,反而大大阻碍了北斗高精度产业的应用与发展。据了解,美国、俄罗斯早已放开民用区域的坐标定位信息采集和存储,这也是美国GPS发展民用市场的基础。

  因此,钟天华代表提出,国家法律法规对北斗高精度位置坐标精度进行分类管理,除非有明确高精度位置坐标不能采集和使用的区域,开放一般民用区域的坐标信息采集和使用限制;在日常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北斗高精度数据采取开放政策,在有效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同时,释放万亿级别的北斗定位产业价值。

  在法规定义明确的前提下,钟天华代表认为,要大力推进我国北斗高精度服务业发展,培育具有核心技术能力自主可控的全国性高精度服务运营商,逐步实现北斗高精度服务市场准入机制。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