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评选回眸

2017-03-17 15:43:41    来源:中国矿业报

摘要:16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2017年2月正式产生

   2016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评选,邀请了40多名国内地质行业知名专家,严格按照“五问”标准,经过初评、答辩、评议等,历时三个多月,评选结果于2017年2月正式产生。140项参评成果中,最终有5项成果荣获地质科技一等奖,18项成果荣获地质科技二等奖。

2016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评选回眸

  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一届党组设立了“地质科技奖”。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立足中国地调局“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以是否解决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是否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是否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是否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是否合理使用项目经费等“五问”为标准,面向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评选、奖励在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重大工程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的成果。

  2016年度获奖的成果在解决问题、转化应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亮点纷呈。

  一、多项成果实现能源资源找矿突破——引领商业勘探,缓解资源供需压力成效显著

  本次获奖成果中,有14项为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成果(占获奖成果的61%),充分反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力以赴解决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问题的决心、能力和成绩。其中,“银额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与勘探突破”,在勘查区块内钻获日产9.15万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自1955年以来银额盆地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优选出的6个有利勘查区中3个区块已有油气发现,带动了企业油气勘探。“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理论创新找矿重大突破”在罗布莎矿山新提交铬铁矿石量302万吨,将有效缓解国内铬铁矿到2020年430万吨供需缺口的压力。“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通过对国内232座大中型资源危机矿山开展资源潜力补充调查,筛选出55个具有资源潜力的原煤、铁、锰、铜等大中型矿山,新增333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达到7000亿元,稳定职工就业16.5万余人,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海洋地质调查成果对接区域发展规划——支撑重大工程建设选址,服务海洋环境保护

  为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近年强化海洋、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此次获奖的“1:25万青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1:100万中沙群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北部湾海洋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研究”,在调查认识基础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在海域首次发现了锆石矿物达到工业品位,为水合物勘探提供精准地形地貌资料。特别是“北部湾海洋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成果,联合德国、波兰等多国科学家在北部湾地区,开展了从潮滩、海岸、沿岸浅水到湾口9个航次的跨区域、全方位、多学科综合地质调查,以及海域工程地质调查。成果直接服务于北部湾湿地修复、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等,并在北部湾区域建设、工程建设和北海银滩综合治理规划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该项成果不仅引领地方投入海洋调查7000万元,而且推动了国际海域地学合作。合作的德方专家Jan Harff教授在2013年就荣获了我国政府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地质领域获此奖项尚属首次。

  三、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技术创新——支撑社会防灾减灾,助力政府应急抢险救灾

  为推进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应急救灾工作长效机制,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一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项目。本次获奖的“岩溶山区特大崩滑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创新提出了岩溶区特大滑坡失稳破坏模式和早期识别判据,推广应用了无人机调查与高精度遥感动态调查监测技术,实现了植被茂密与地形复杂岩溶区大范围地质灾害调查与识别,并成功识别了2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支撑了三峡、陕西、云南等地的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地质灾害光纤监测技术研制与示范”,成功研发了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仪器,打破国外垄断,传感距离达40千米,有效解决了以往地质灾害监测需人工到场、单点测量、费时费力的难题,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巫山新城滑坡防治工程、唐山城市规划区地面塌陷、云南乌东德水电站高边坡、湖南冷水江矿山地质灾害及加拿大Ripley滑坡等监测预警。

  四、实现关键构造部位地应力实时监测——圈定稳定地带,护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布局

  此次获奖的“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及地应力测量”,在北京西峰寺、北京十三陵、河北昌黎等地区建立了5个深孔地应力实时监测台站,填补了京冀地区深孔地应力实时监测台站建设的空白,实现了对京冀地区关键构造部位地应力的实时监测;从构造稳定性、岩土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三个方面对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稳定性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评价分区,圈定了稳定地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战略发展规划、高速铁路建设、2022年冬奥会场地安全评价等提供了地质科技支撑。

  五、创新提出水合物形成笼子吸附假说——圈定海底水合物分布范围,点燃“海洋强国”引擎

  中国地调局联合中海油、中科院等多家单位,历经8年攻关,创新性地提出了水合物形成的笼子吸附假说等地质理论和天然气水合物纵横波速比水合物探测等技术,这些理论和技术创新为我国在2013、2015、2016年三次钻获高纯度水合物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海域圈定的水合物分布范围和有利成矿区,经钻探证实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和神狐海域发现2个千亿方级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为我国即将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提供了重要靶区,实现了海域找矿的重大突破,点燃了“海洋强国”引擎。提出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识别方法引发国内主流媒体和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累计在中央电视台发布新闻9条,项目组成员发表论文399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49篇)、出版专著3部。

  六、攻克复杂地层钻进技术难题——冲洗液关键技术形成较为广泛的行业应用

  针对复杂地层钻探过程中遇到的孔壁失稳、钻孔漏失、取心率低等行业性技术难题,“地质钻探复杂地层冲洗液关键技术”成果,通过新材料研制、新型冲洗液体系设计及凝胶堵漏工艺研究,形成了适应地质钻探小井眼和小间隙特点的钻探新技术。在国内外61个矿区进行了推广应用,培训施工技术人员6500余人次,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效益非常显著。该项新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发表论文45篇。

  2016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评选已拉下帷幕。回顾奖励评选过程,因为坚持“五问”为尺,实效为度,23项获奖成果瞄准国家需求,已经显现了“跟跑”、“并跑”世界一流地质科技的实力。23项成果累计实现的逾万人次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培训,转化应用效益十分显著。这必将引导地质调查成果形成不唯资历、注重实效的良好风气。

  23项获奖成果的背后,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地质人才和专业团队,共培养国际学术组织核心成员2人,国家级科技人才(包括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等)26人,省部级科技人才(包括入选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等)39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人才8人。入选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2个,累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39人。255位获奖完成人中,40岁以下青年131人,超过半数。其中,“80后”91人,占总获奖人数的36%;“90后”7人,占总获奖人数的3%。地质调查事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增强、创新成果涌出的生动局面正逐步形成。

  地调新百年已经开启,地质科技奖将继续以“五问”为尺,以实效为度,全力引领地质科技创新,全力引导更多、更高水平的优秀成果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助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