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空间信息走廊,助力“一带一路”倡议

2017-05-17 14:12:20    来源:国防科工局

摘要:按照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中国航天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悄然展开。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共识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梁,中国航天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融入全球,开放共享,中国航天“走出去”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170516103958230.jpg

  现实:实践成果丰硕

  按照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中国航天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悄然展开。

  2016年10月,国防科工局、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旨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升卫星天地一体化应用能力,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的航天国际合作,在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的同时,为中国航天国际化乃至整个航天事业开启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中国已同30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签署了98份政府间或政府部门间合作协定,涉及“一带一路”国家11个,协定23份,与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政府和商业合作机制,中国航天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在卫星通信领域,我国已基本形成固定通信广播、移动通信、数据中继等卫星通信技术服务体系,已有在轨民(商)通信卫星17颗,转发器总数量接近300个,建成了连接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卫星电信港,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卫星通信业务拓展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太九号通信卫星、老挝一号通信卫星、白俄罗斯通信卫星的陆续成功发射,不仅实现了中国航天向东盟国家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也实现了中国航天首次向欧洲地区用户提供整星在轨交付服务。这些成果对中国航天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将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在卫星遥感领域,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南美国家国土资源调查、林业、农业、环境保护、水利、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成为“南南合作典范”;在印尼、老挝、泰国、玻利维亚等19个国家建成了风云系列卫星数据接收及分发系统,全面提升沿线国家在气象监测、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高分二号”卫星实现亚米级光学遥感探测,“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分辨率高达1米,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成功发射,北京二号、吉林一号、高景一号等商业遥感卫星陆续发射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遥感数据在沿线国家的覆盖及服务能力。

  在卫星导航领域,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区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东盟国家等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达5米左右,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印尼等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合作交流取得重要进展,拟于2018年左右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覆盖。

  这些实践和成果归根结底是利用中国航天的实力来充实、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同时,中国航天更通过“一带一路”机遇,加速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需求:重大而迫切

  巴基斯坦驻华使馆科技公使阿萨德·法儒克伊介绍,巴基斯坦大概有20所医院用不同的医学技术来治疗病人,需要用远程医疗技术把这20所医院连接起来。

  远程医疗就是借助了航天技术,“这是航天技术和平利用的典型范例。”法儒克伊如是评价。

  正如他所言,当前中国航天技术成果正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太经贸商协会合作总部空间数据应用中心主任黄绍滨介绍,中国—东盟遥感卫星的合作为东盟开展农业监测、灾害防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由于共享服务,卫星数据还在柬埔寨的物流管理应用、老挝的农林业精准管理、新加坡的港口精细管理作业方面发挥了作用。

  2012年10月起,黄绍滨开始配合中国卫星产业在东南亚地区的应用推广工作。他认为,中国有卫星产能和装备优势,东盟国家有需求、有市场,两者融合到一起,就能够大范围、有深度地推广卫星产业合作。

  结合具体的实践来看,航天作为一种基础能力越来越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视。而认识并发掘这种需求,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缘、经济、资源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大陆,既串联起俄罗斯、欧洲等大国及发达地区,也有中亚、北非、东非等欠发达地区。

  美国富创公司2014年发布的《航天竞争力指数报告》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天整体实力分为四档。

  第一档包括俄罗斯、中国、印度拥有较为完备的航天工业体系的国家;第二档包括以色列和乌克兰等拥有较为先进的相关航天技术的国家;第三档包括泰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联酋等逐步开展自主航天系统研发能力建设的国家;第四档是航天活动参与度较低的其他国家。

  无论实力强弱,领先者有继续扩大影响保持领先的动力,拥有一定航天基础能力的国家有提高地位的愿望,正在发展航天技术的国家有开展航天活动的诉求,其他国家有分享航天成果的愿望。

  多元化的诉求为航天产品落地提供了市场,通过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航天基础设施,提高航天技术能力,进一步改善本地区的国际政治关系,不断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互信、外交互动以及共同利益的构建,促进沿线国家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联合发展航天技术及应用产业集群,惠及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更增进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

  未来:任重而道远

  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契机,共同建设空间信息走廊,搭建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升“一带一路”空间信息服务能力,促进区域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对于中国航天而言,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航天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沿线国家积极推进诸多项目建设。

  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后续,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将有20余颗通信卫星陆续研制发射,国家航天局正在组织论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专项工程,将大幅提升我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卫星通信的服务能力。

  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将有效提升沿线国家海上搜救、应急救援、海上航道安全等领域的空间信息服务能力。

  澜沧江-湄公河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实施,利用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北斗导航和数据采集系统等空间信息服务,促进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沿线国家资源保护与开发及信息化管理合作,并带动卫星遥感、高精度导航、无人机等相关产业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航天日”活动期间,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学院、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等48所知名高校签署《“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成立宣言》,将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航天技术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研等方面深入交流。与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就 “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签署合作意向书,承办2018年空间技术应用于亚太区域发展部长级会议,进一步推动我国“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工程在亚太区域落地。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正如“一带一路”所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一样,中国航天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这不仅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增加了航天技术成果输出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实现合作共赢的平台。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