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北京大工匠”武润泽:以毫米的精度“量北京”

2018-04-28 09:23:51    来源:北京晨报

摘要:不到三十岁,打败多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跻身北京十大工匠之一。

最年轻的“北京大工匠”武润泽:以毫米的精度“量北京”_北京测绘资讯_勘测联合网

最年轻的北京大工匠 武润泽·图/北京晚报

  武润泽,29岁,测绘师,目前是最年轻的北京大工匠。在首届“北京大工匠”的选树活动中,武润泽脱颖而出,打败了多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最终斩获“北京大工匠”的称号,不到三十岁,即跻身十大工匠之一。从业8年,武润泽以厘米和毫米的精准度,记录着北京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不到三十 荣誉等身

  武润泽,看上去很踏实稳重、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老家在房山,2010年毕业于西直门附近的北京建筑大学,当年入职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北京孩子的成长之路,没有什么显赫的名校背景,也没有可书写的求学经历。

  但是,过去这8年,他走遍了整个北京城——北京六环范围内的3376幅1:2000地形图,每幅图的图幅范围是800米×1000米,都是他和同事们“量”出来的。而每年,他们都要对这些地形图进行一次更新。

  武润泽的工作就是“量北京”,“数据就是生命。”他说。工作第二年,赶上北京发生“7.21”特大暴雨,武润泽的老家就在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区。他徒步涉水回到房山,过家门而不入,而是跑到周口店灾区,为 “7.21”特大暴雨灾后安置房建设进行测绘支援。在随后的15天里,夜以继日地测绘出20张1:500地形图,为灾区的恢复建设工作做了有力的保障。

  工作的第三年,北京市举办了首届测绘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他拿下第一名,获得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比赛资格,他不负众望,又拿下全国大赛的第一名;工作的第四年,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那一年他只有25岁。

  如今,这位年轻的“北京大工匠”的荣誉证书的照片和相关新闻就高高地挂在北京建筑大学的官网上,成为学校的骄傲,也昭示了一个道理:脚踏实地,必有收获。

  指上功夫 足下精神

  一栋楼盖多高由设计师来设计,而判断精准地盖在哪儿、是不是水平的,这是测绘员的工作。测绘工作是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前提基础。武润泽的本事,就是熟练地利用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GPS、测距仪,快速、精确地完成测绘。在“挑战大工匠”比赛中,工程测绘比赛的试题是测量指定图形的坐标,误差要在5毫米以内。最终,武润泽赢得了第一名,其中一项比赛的误差只有2毫米,前辈大腕儿们输得可谓心服口服。

  测绘是个苦活累活,测绘师的工作必须要走到、看到、画到,来不得一点偷懒。夏天,他曾跑到四五十摄氏度的地下热力管线测量,待几十分钟就已经浑身湿透;冬天,他曾跑到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门头沟高山上去测量,穿了四条裤子,一上山就被风吹透了。尤其是野外环境复杂,而底图中只能表示变化处的点或者线,无论山顶上唯一的房子,还是险象环生的荒郊野外,都需要实地一探究竟,将属性数据表示在图上。从大兴到通州再到昌平、海淀、门头沟再到房山,环绕北京一大圈进行野外调绘工作,都是他用脚丈量出来的。

  武润泽也把年轻人爱思考的优势发挥在工作当中。以前在户外测绘,至少要三个人,一个观测、一个跑尺、一个记录。武润泽琢磨出一套利用“手语”传达地物代码的方法,五指张开一挥或者一摇,人们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呢,测得的数据就已经传递给50米外的队友了,这大大提升了数据采集的速度和编码准确度。

  城市里人多车多,对观测员的视线造成极大的阻碍,选观测的地点就是一大挑战——测绘师的行话叫“点位设站”。武润泽有绝活,专找路口或者拐角处,可以眼观六路,机器不用调整,他围着机器转,免去重复设站之苦;实在不行了,就调整好仪器,瞅准时机,迅速出击。即便有这样的绝活,每天武润泽也要测100多个“站”,平均徒步10公里以上。2012年,为了测绘海淀和门头沟最西侧的一片荒山,大家要拿着镰刀斧头,带着干粮进山,一天测一个山头,一测就是一个月。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