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遥感技术“守护”龙江湿地--记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副主任那晓东

2018-07-24 10:56:02    来源:东北网

摘要:在龙江大美湿地的背后,有那么一群青年学者,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湿地资源的周期性动态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源和技术支撑。

  在一片静谧的水面上,鱼翔浅底,白鸥展翅,每一个来过龙江湿地的人,都被龙江大地美丽的湿地景观吸引。在龙江大美湿地的背后,有那么一群青年学者,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湿地资源的周期性动态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源和技术支撑,是龙江湿地背后默默无闻的“守护者”,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副主任那晓东就是其中的一员。

  遥感技术和野外考察监测湿地变化

  低调、谦虚、温和,是那晓东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个看似不善言谈的青年学者,谈到湿地,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省湿地资源非常丰富,三江平原河流众多,由于历史河道变迁频繁,我省形成了森林、灌丛、草甸等植被类型,发育了沼泽、河流、湖泊、草甸等多种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类型丰富。 

用遥感技术“守护”龙江湿地--记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副主任那晓东_遥感监测_勘测联合网

那晓东在工作中。本报记者邵国良摄

  那晓东说,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调节气候、存蓄洪水、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然而,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湿地转化为农业用地和城市用地,湿地数量和质量都有萎缩,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那晓东的研究方向是湿地遥感监测,传统的湿地监测方法成本较高,费时、费力而且积水区通常难以接近,那晓东和团队工作人员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与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动态监测湿地的变化,准确掌握各类湿地的分布状况及动态变化趋势,为湿地资源的周期性动态监测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源,为湿地的保护、管理和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而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与湿地研究结缘十年

  与湿地研究结缘十年,那晓东有很多难忘的记忆。在扎龙保护区采样时,在野外风餐露宿待上两三天是家常便饭,在湿地采样时很多深沟都需要靠研究人员自带的皮筏艇才能穿越过去。在湿地采样的过程中,他们经常能看到野生丹顶鹤,在丹顶鹤巢址,能亲眼看到刚破壳而出的小丹顶鹤。那一瞬间,那晓东特别感动,对自然和生命升起了由衷的敬畏。

  近10年来,那晓东和他的团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信息和研究经验,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在多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那晓东10年来主持多个国家和省里的重点科研项目,这些研究成果为了解我省湿地资源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也为地方规划者和政府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谈到成就,那晓东不改谦虚的本色,“这些成就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特别想感谢横穿扎龙保护区的组织者苏丽英教授,她的经验非常丰富,为我省湿地保护做了很多工作,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那晓东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给他们的研究立项提供了很多支持,这也是他们的研究能进行下去的源泉和动力。

  关注湿地水文情势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万物都生活在自然中,自然环境对一切的影响不言而喻。那晓东曾于2011~201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在该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那晓东研究发现,湿地的水文情势(例如植被冠层下的水深)不仅直接影响丹顶鹤的巢址选择,而且通过淹水范围、频率和持续时间对于植被群落结构、植被盖度等生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而对丹顶鹤生境质量产生间接影响。由此,那晓东开始重点关注湿地水文情势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那晓东说,近年来嫩江流域强烈的人为与自然干扰致使湿地水量短缺,难以为湿地典型植被群落及珍稀水禽提供适宜的栖息生境。因此迫切需要从过程和机理的角度开展水文情势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未来,那晓东和团队将通过建立分布式的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耦合模型模拟水文情势变化对典型植被群落及珍稀水禽生境质量的影响,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及水资源管理模式对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这对于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退化湿地的生态保育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湿地保护和旅游开发,那晓东建议不应只关注湿地的娱乐和休闲价值,更要考虑其生态价值和长远价值,保护好天然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东北网 记者谭湘竹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