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乐鹏教授:地理信息研究将走向数据科学

2018-08-24 11:49:29    来源:中国测绘宣传中心

摘要:乐鹏,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

武大遥感信息乐鹏教授:科研之路勇攀登_测绘人物_勘测联合网

  人物名片:乐鹏,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任湖北省空间信息智能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地理空间信息与位置服务研究所所长。

  乐鹏的地理信息科研路得从2000年说起,这一年,他的科研探索方向从大地测量转向地理信息。这一转,也成就了一份他与龚健雅院士和狄黎平教授的美好师生情。

  乐鹏是幸运的,不仅遇上了好老师,还能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国内甚至国际最好的平台实现自己的科研抱负,并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同行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乐鹏也是倍感压力的,从助教升为教授只用了4年,老师和同事们的鼓励使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走得快”却倍感压力

  1996年,乐鹏进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工程学院就读。4年后,他以出色的专业成绩进入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并在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事组件式GIS软件平台研究。2004年,经龚健雅院士推荐,他到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跟随狄黎平教授读博士。乐鹏坦言:“在国际前沿的地理信息科研平台做科研探索很辛苦,前期的攻关几乎没有现成路子可走,需要不停思考和尝试,才可能找到比较可行的途径。”终于,在3年后,他发表了第一篇SCI文章,而正是这篇论文让许多国际地理信息同行学者认识了乐鹏。

  如果说国内4年研究生学业培养了乐鹏的地理信息软件开发能力,那么在美国深造的3年则锻炼了他前沿科研探索和独立承担项目的能力。2007年,凭借极强的开发和探索能力,乐鹏被龚健雅院士邀请留校任教。

  有人说越努力越幸运,乐鹏就属于这类努力而幸运的人。2007年底,乐鹏在武大重点实验室任讲师,1年后被破格提为副教授,3年后任教授,2015年调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在别人看来,他“走得很快”,殊不知这种“快”让他一直倍感压力,他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心扑在国产GIS平台软件开发工作中,先后完成了国家电网GIS服务平台和跨平台GIS内核项目的研发。

  近10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在线共享与服务成为地理信息应用的主流。而在地理信息智能服务中,如何进一步评估智能服务结果的可信度,数据溯源极为重要。对此,乐鹏开始了对数据溯源漫长而艰辛的研究工作。在他看来,一个基于标准的空间数据溯源模型是实现数据产品间时空溯源信息共享的基础,分布式环境下空间数据溯源的分层思想和时空溯源信息粒度理论,为空间数据溯源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10年来,对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不懈钻研,使乐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并相继兼任地球科学与遥感协会地球信息科学委员会主席、国际开放地理信息联盟中国论坛主席、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第六委员会秘书等职务。

  在学科融合中打开思路

  在学术科研上,乐鹏自认为并没有天才大脑,他坦言:“做科研很多时候找不到现成的路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停学习,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来打开自己的思路。”

  在当下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传统科学研究思路常常会被颠覆。在这一点上,乐鹏主动深入学习新方法、新知识。在学习了大数据思维后,他一直在琢磨如何把大数据思维运用于地理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其实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也存在海量数据,只是那时候数据采集、分析、计算、深度学习等相关信息技术还没足够成熟,无法支撑现在的大数据研究。”他认为在大数据思维下,研究思路也会发生改变,原来的地理信息研究将走向数据科学,一些经典的理论算法将被数据科学的方法所替代。

  如今,乐鹏正在进行两大国家重点计划研发项目研究,一是全球位置服务信息叠加协议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二是重特大灾害空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这两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思路正是遵循数据科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其中,第一个项目的成果将形成聚合泛在位置传感器和海量时空数据,融合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一体的全球位置服务网;揭示全球人、物、事与位置的关联关系;制定全球统一时空框架下的多源动态位置信息的叠加协议与位置编码体系;提供位置关联的时空大数据在线分析与协同服务。这与百度地图、滴滴打车等位置服务软件有何不同?乐鹏介绍说:“这个全球位置服务网不仅支持定位导航,而且进一步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和传感网,强调信息多元性和泛在性;第二强调信息挖掘,以位置为核心关联人、事、物。”

  在第二个项目里,乐鹏承担了重特大灾害应急通讯与信息服务集成平台的研制。他表示,该平台针对重特大灾害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基于任务驱动的灾害应急通讯与导航快速构建、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的协同服务的研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灾害大数据运维中心,通过集成灾情数据、处理算子、决策分析模型等,提供集成服务平台,支持灾情统计、灾害评估报告、灾害求援决策等。

  找准目标坚持下去

  从2000年读硕士研究生到现在,乐鹏在地理信息服务领域持续耕耘了18年。一路走来,乐鹏时常告诫自己:明确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坚持走下去。

  “有时候有些项目会遇到经费不够的情况,但是做科研应该坚持一个方向,不要轻易去改变。”乐鹏说,“我觉得青年科技工作者,无论从事横向还是纵向研究,都不要太偏离主攻方向。”正因这种信念的支撑,18年来,乐鹏一直围绕地理信息服务方向钻研,到现在他的研究思路已经理得相对比较顺了。

  作为龚健雅院士和狄黎平教授合作培养的第一名学生,乐鹏从两位导师身上获益良多。龚健雅院士的专注和不计得失,狄黎平教授的活跃思维和国际视野,都深深影响着乐鹏,敦促他在科研的道路上执著于心、专注于行。

  “我比较幸运,碰上了好老师和好同事。”乐鹏常说,“要与优秀的人为伍,学会观察和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说起未来的短期目标,乐鹏坦言:首先,希望位置服务网、灾害应急通讯与信息服务集成平台能投入使用并推广;其次,他的团队在现有基础上集成更多智能服务,包括实现人工智能生成灾害决策报告等,把地理信息技术发挥到极致;最后,运用自己所学,尽最大努力推进地理信息应用智能化发展进程。

  (中国测绘报2018年8月24日第三版)

  文| 沈峰

      原题:乐鹏教授:科研之路勇攀登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