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理实体命名 彰显我国海洋科研调查实力

2018-04-08 11:53:07    来源:中国海洋报

摘要:2011年以来,我国连续6年向相关国际组织提交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提案,一大批独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地理名称出现在大洋海底深处。

  大海宽广无垠,但海水覆盖之下的海床崎岖起伏,既有地形平缓的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海岭、高耸的海山和深邃的海沟。如何为这些新发现的海底地理实体赋予名称?

  2011年以来,我国连续6年向相关国际组织提交命名提案,一大批独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地理名称出现在大洋海底深处,彰显了我国的科研调查实力,也为参与国际海底区域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

海底地理实体命名 彰显我国海洋科研调查实力_地理信息资讯_勘测联合网

  海底命名彰显科考实力

  我国海底命名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科学考察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开展大洋科考工作,陆续发现了大量海山、海丘等地理实体。那时,中国的科考队员就有为相关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想法,但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此项工作不得不暂时搁置。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告诉记者,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是专门负责海底命名的国际组织,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审议各国提出的海底命名申请。而申请能否通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所标示的地理实体的科学性是否完整。“例如,命名一座海山,申请国就必须把这个海山的范围、高度等具体数据都标示准确,这也是对一个国家海洋科考实力的检验”。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科技和大洋科考方面均获得长足发展,“蛟龙探海”等工程的实施也体现着中国海洋人向大洋深处进军的决心与能力。随着我国大洋考察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海洋地理实体被我国科考人员发现。大量先进科考设备的广泛应用,也极大提高了我国海底地形测量的精确度和数据获取能力。

  2010年,我国正式开展国际海底区域地理实体命名工作。2011年,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第24次年会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我国向分委会提交的7个海底地名提案获得通过,海底地理命名工作实现重大突破。提案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大洋一号”和“海洋四号”等远洋调查船历年在太平洋海域开展的大洋海底资源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

  大洋深处留下中国印记

  什么样的名称才可以体现中国特色?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与诗人丰富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最终,我们将目光停留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上。”李波说。

  随后,以《诗经》为主,以我国历史人名为辅的命名体系得以确定,《诗经》中的“风、雅、颂”分别对应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鸟巢海底丘陵、彤弓海山群、白驹平顶山、徐福平顶山、瀛洲海山、蓬莱海山和方丈平顶山,这7个精心取自《诗经》或古代传说、历史人物的名称,就成为我国第一批获得通过的国际海底命名。

  据了解,标准的海底地名一般由“专名”加“通名”组成。“专名”是各国所起的专用名称,“通名”指描述海底地形地貌的名称,如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的“鹿鸣平顶海山”“采薇平顶海山”,“鹿鸣”“采薇”为专名,“平顶海山”为通名。其中,“鹿鸣”出自《诗经·小雅·鹿鸣》,“采薇”出自《诗经·小雅·采薇》。

  几年来,经过我国海洋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意蕴幽美的诗句如今已如一曲悠扬的古乐飘进了深邃的大洋底部,日升月沉间传唱着来自中国的独特声音。与此同时,王勃、李白、苏轼等唐宋诗人,鉴真、郑和、郑庭芳等我国古代航海名人,也留名于大洋深处。

  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命名

  国际海底区域属于人类共同财产。根据规定,如果一个海底地理实体完全或超过50%的面积位于国家的领海以外,则该国地名管理机构可向国际组织申报其名称,审议通过后录入国际海底地名辞典,成为全世界的标准地名。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怀明说:“可以说,海底命名的申报标志着我国参与国际公海海底长期、系统勘测的能力,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涉海问题共同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关系到未来中国参与国际海底海域的开发与保护活动。”

  2016年12月,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2016)》正式出版,全书对我国开展过调查、已被命名的18个海底地理实体进行了整理和名称翻译,并对我国已经发现的42个海底热液区的名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成为目前我国最权威的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展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海洋科学领域对全球的贡献。

  2017年10月,海底命名委员会第30次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主要审议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新西兰、巴西和帕劳等国家提交的海底地名提案,共136个。我国提交的13个大洋海底命名提案获得通过。

  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原主任林绍花表示,我国在海底命名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明显,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对我们来说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和传统释义,一经翻译或转换成汉语拼音,其中的美感和意境难以被国外评审委员理解和接受。在沿用“诗经”命名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提出新的命名创意与方案,既能体现文化自信,又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海底命名工作是未来海洋工作业务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大洋协会将进一步明确、固化相关标准及制度,争取在广阔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洋底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李波告诉记者。

       作者:于燕妮 

       来源:中国海洋报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