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2018-04-24 08:55:05    来源:中国科技网

摘要:极地联合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所国内高校联合共建。

  4月22日,“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极地联合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极地联合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所国内高校联合共建,得到了教育部、外交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气象局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旨在服务国家极地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成立_极地新闻资讯_勘测联合网

  百余位来自共建高校和相关部委的领导及极地知名专家出席大会,共同见证极地联合中心成立。原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中科院院士姚檀栋,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等领导和专家为极地联合中心揭牌。

  4月22日恰逢第49个世界地球日,地球的南北极气候与环境的剧变正在严重影响全球气候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极地的认识、利用和保护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极地研究工作,多次发表重要指示,2018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表明我国对北极所持的态度。

  极地联合中心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及成员高校组成。秘书处设在以极地遥感与全球变化研究著称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秘书处负责做好成员高校之间、中心与国内国际组织机构之间的沟通工作,极地研究专家、全球院院长程晓院长任联合中心秘书长(联合研究中心遵循平等、共建和共享的原则,因此不设置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承诺为联合研究中心提供基本运行经费,服务于各成员高校,同时努力争取国家和社会资源。

  极地联合中心的总体定位和目标包含以下四点,即“高校极地研究协同合作与交流的平台、高校极地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极地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服务极地科技与外交的智库”。

  极地联合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四个,即极区环境监测与模拟、极地变化与全球效应、极区环境与航道资源、极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极地联合中心的重点任务包括极地科教体系建设、极地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网络建设,以实现上述的定位和目标。联合中心提出要在5年建成10个极地野外教育实习基地,以保证所培养的研究生都能够得到不少于3个月的现场实习,此外还将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极地野外联合考察、建成极地数据中心和模拟平台,在北师大已发展的BNU-1极地观测校外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极地卫星星座及地面接收系统,通过国际双边或多边合作方式建立广泛深入的极地国际合作网络。

  极地联合中心致力于培养多学科交叉的极地人才,支撑我国极地相关事务和大科学计划。极地联合中心的成立是我国高校积极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的重要举措,极地联合中心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中国科技网记者: 李钊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