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一带一路海洋公共服务合作 共建共享海洋观测监测网

2018-09-26 09:03:37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摘要:我国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海洋公共服务合作,加大对沿线发展中国家海洋观测监测基础设施的技术和设备援助,共建共享海洋观测监测网。

极推一带一路海洋公共服务合作  共建共享海洋观测监测网_海洋监测_勘测联合网

柬埔寨全要素海洋观测站外景

  海洋观测监测技术具有全球公益服务属性,海洋防灾减灾数据属于海洋公共产品。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计划的重要内容,中外联合海洋观测站之所以由倡议逐个转变为现实,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海洋技术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

  近年来,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深入实施,中国政府倡议发起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计划得到稳步有效落实。我国积极推进与沿线国海洋公共服务合作,加大对沿线发展中国家海洋观测监测基础设施的技术和设备援助,共建共享海洋观测监测网。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下文简称“技术中心”)依托我国与相关国家建立的海洋领域合作机制与平台,围绕深化海洋科技合作交流、共同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等主题,积极开展联合海洋观测站建设工作,推广我国海洋观测监测技术,有效地提升了沿线相关国家海洋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深化了我国与有关国家的蓝色伙伴关系。

  践行“一带一路”理念 共享海洋科技成果

  据介绍,技术中心截至目前已参与实施了对牙买加、瓦努阿图、柬埔寨、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朝鲜等国援助海洋观测技术合作项目,均取得重要的工作成效。以中—柬(埔寨)联合海洋观测站建设为例,2017年5月16日,在中柬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双方签署了关于建立中柬联合海洋观测站的议定书,并将其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随后,技术中心作为该项合作任务的中方承担单位,派遣技术专家与柬埔寨环境部相关人员组成了中柬联合海洋观测站工作组,正式开始了观测站筹建工作。

  相较于国内的海洋站建设工作,中柬联合建站任务事关国家承诺和国家形象,任务层次高、责任重、难度大,加之跨国开展科研外业的管理协调难度较大,野外施工条件非常艰苦,柬方合作人员缺乏建站工作经验等困难因素,中方专家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挑战。重任和困难之下,中方专家发扬了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的科研攻关精神,以坚韧的工作毅力和超重的工作强度,按计划高水平地完成了海洋观测站现场踏勘选址、基建和设备安装、数据通讯测试等任务,实现了数据实时在线获取。同时,中方专家对柬方人员开展了观测站设备运行和维护等培训。至此,中柬联合海洋观测站顺利建成。

  “走出国门建立联合海洋观测站,是我们推动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共享海洋科技成果,共建海洋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共同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的良好示范,也是我们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我们贡献海洋公共产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形象,扩大了我国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韩家新说。

  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增进海洋民生福祉

  据柬埔寨环境部工作人员介绍,该站是柬埔寨建成的第一个全要素海洋观测站,在柬埔寨海洋科技发展进程中具有开创意义。长期以来,限于自身技术和经费上的不足,柬埔寨一直都没有建立全要素的海洋观测站,因此也无法准确掌握本国的水文气象数据。中柬联合海洋观测站的开建,受到了柬方的高度重视。“我们非常欢迎和支持建设联合海洋观测站,也欢迎中国科研人员前往柬埔寨开展共建项目。”柬埔寨环境部海洋与海岸带保护部门副主任瑞瑅(Rithy)说。他表示,这座海洋观测站将为当地渔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有力支持柬埔寨经济建设。增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联合海洋观测站的建立,对柬埔寨来说具有众多显而易见的好处。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等各类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世界沿海地区尤其是不发达地区面临的海洋防灾减灾压力越来越大。

  从这个层面上讲,海洋观测监测技术具有全球公益服务属性,海洋防灾减灾数据属于海洋公共产品。由于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相对落后的沿海国家普遍在海洋科技发展方面滞后于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海洋技术援助、共享海洋科技成果,是海洋大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题中之意。

  韩家新主任对笔者表示,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深入实施,技术中心将进一步与沿线国家共享在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海洋开发与管理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共同提高在海洋观测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人类认识海洋变化规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环境的能力,为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坚持关键技术创新 夯实海洋科技实力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计划的重要内容,中外联合海洋观测站之所以由倡议逐个转变为现实,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海洋技术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是引领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主动开展合作交流的“金钥匙”和“推进剂”。技术中心作为国家海洋观测网建设运行的业务支撑单位,在海洋水文气象观测领域已有多年的创新积累。近年来,技术中心作为技术总体单位承担国家海洋观测系统顶层设计和重大专项论证工作,推进观测技术创新,强化观测技术标准化建设,牵引带动我国海洋观测业务及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据技术中心副主任彭伟介绍,早在20世纪80年代,技术中心作为国家海洋观测的业务保障单位,就致力于推动海洋站自动观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在国内海洋观测技术创新方面实现了多了首创——首次承担完成我国第一套海洋站自动监测系统示范运行建设任务,承担完成南沙永暑礁海洋站综合海洋站自动观测系统建设任务,率先攻关我国第一套无人值守的自动海洋站,率先研制出我国第三代海洋站自动观测系统,实现了海洋站观测的自动化,提高了海洋站的整体观测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技术中心共承担了我国249个海洋站建设任务,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海洋立体观测网络的业务化运行。

  “经过这么多年的技术积累,技术中心在海洋观测、监测和监视业务支撑领域具备了顶层规划设计——系统解决方案制定——技术装备配置——运行维护保障全链条的丰富经验。现在我们国家已业务化运行的海洋观测站,大多是由我们中心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服务的。”彭伟副主任说。

  放眼未来,技术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之原则,积极拓展和深化在海洋调查、观测装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加强海洋技术标准体系对接,积极服务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相关业务体系建设和技术装备保障的顶层设计,致力于成为海洋观测调查监视业务系统设计和海洋技术创新的国际权威机构。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原题:我国海外联合观测站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陈吉祥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