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国土 问诊山河—— 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就综述

2018-11-06 09:57:14    来源:中国测绘宣传中心

摘要:地理国情作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把脉国土 问诊山河—— 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就综述_地理国情_勘测联合网

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绘

  从深圳特区的翻天覆地,到上海浦东的沧海桑田,从海南自贸区的羽翼渐丰,到雄安新区百年大计拉开序幕……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大地旧貌换新颜的40年。

  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当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当自然资源愈发珍贵,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沉重,谁来定格那些变化的瞬间?谁来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土空间规划勾画蓝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一个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一个自然资源环境友好的生态之邦,已成为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使命。

  地理国情作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摸清祖国大地的地理国情家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自2013年2月起,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如火如荼地展开了。5万测绘人用3年时间踏遍祖国每寸山河,获取了2.6亿个图斑构成的海量地理国情信息,数据总量超过770TB。

  这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犹如一场追本溯源的历史拷问,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客观公正为准绳,对山水林田湖草、城市铁路交通,一一清点记录、全盘分析,为祖国大地做了一次量身定制的摸底检查。普查首次全面准确摸清了我国地理国情家底,获取了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全面查清了除港澳台地区之外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及相互关系,建成了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普查成果为进一步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打下了科学的数据基础,并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多规合一”、精准扶贫、不动产统一登记、环境整治、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行动等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选择 为改革保驾护航

  2011年的5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时指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快速变化的时期。如何科学布局工业化、城镇化,如何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如何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地理国情监测至关重要。”这番话为此后浩浩荡荡开展的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工作埋下了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也从这一刻起,测绘人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盘谋划,系统设计,精心安排,大力推动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工作全面开展。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耕地减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灾害频发、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也日渐突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搞好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也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支撑。地理国情信息涵盖面广、综合性强,不仅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地表特征和地理现象,而且还能够反映地表变化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及时监测和掌握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亟需大量精准有效的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保驾护航,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成为当务之急。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明确要求用3年时间全面查清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包括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关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形成反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地理国情普查系列成果,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及其统计分析、审核发布制度,进一步提高地理国情信息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为常态化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国务院成立了以张高丽副总理为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参照设立了省级普查机构。一场具有开创意义的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在神州大地展开。

  勇者之旅 摸清地理国情家底

  一个人、一辆车、一个外业平板电脑,甘肃地理国情普查小组外业队员肖德明正在玉门市花海镇的戈壁滩上进行外业核查。突然,天阴沉下来,空气中夹着雪花,车子开始在戈壁上艰难行进。“这样的天气对许多普查外业队员来说已是司空见惯。身在野外,能够在极端天气和环境中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普查任务是每一个普查外业队员的基本素质。” 肖德明说。

  3年中, 5万多名像肖德明一样的普查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栉风沐雨、甘于奉献,奔波于深山大川,穿梭于大街小巷,沉浸在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经纬脉络间,舍小家、顾大家,以苦为乐、与险为伴,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普查生产的各项工作。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圆满完成,查清了我国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资源要素、人工设施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信息,共获取由10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5个三级类的2.6亿个图斑构成的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国情数据,总要素量超过2500万个。同时,建立了国家、省两级地理国情数据库。国家级数据库数据总量达到770TB,相当于7亿册50万字图书所蕴含的数据总量。数据库包括全国地表覆盖、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坡度和坡向、地貌类型、精细化数字高程模型、正射遥感影像、解译样本等主要数据,实现了各类数据的集成化管理。

  此外,以全国地理国情数据库为基础,分别基于政府内网、天地图等构建了地理国情服务系统,实现了按单元、按区域、按指标的地理国情数据统计分析成果查询、检索、展示和分发提供。还有针对性地向社会公众、专业部门、各级政府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实时在线的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服务,为地理国情信息共享的实现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和技术基础。

  本次普查还编制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统计数据汇编》和系列图件图集,大大方便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了解与使用地理国情数据。

  “这些普查成果客观反映了我国的资源环境和国情国力状况,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全面,对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部陆地国土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二是真实,遵循‘所见即所得’原则,如实反映客观情况,普查成果的准确率达99.7%;三是精细,普查最小图斑为实地200平方米,就是城市里的一块绿地、水池都能在这次普查数据当中表现出来,非常精细;四是系统,在查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全程参与普查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程鹏飞如是说。

  成果应用 凸显测绘地信价值

  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并非“一查了之”,成果不会“锁进柜子”,而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汇报会上,张高丽副总理就指出,要认真做好普查成果数据发布和解读工作,拓展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让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充分了解和开发应用普查数据;要紧密结合政府决策和管理需要,充分挖掘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所蕴含的价值,创造性做好普查成果分析和应用工作;要抓紧建立普查数据共享机制,打破部门、区域之间的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按照“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要求,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成果已经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实施与监测提供了基础蓝图,为“多规合一”统筹优化空间布局、划定生态红线等提供了科学手段,为陕西山阳滑坡等抢险救灾提供了决策依据,并积极应用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智慧城市等倡议和重大工程实施中,所形成的沿海滩涂变化、国家级新区建设进展、七大湖泊水生态环境变迁等监测成果,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急救灾、资源管理、维护稳定、优化布局、精准扶贫等工作提供了科学工具。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浙江,利用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浙江省湖州市开展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通过结合专业部门数据,对土地、森林、水、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了科学、定量的评价,构建了反映领导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保护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体系,编制了相关规程,建立了自然资源审计信息化平台。这种创新性的审计技术方法,为基本农田、公益林、围海占地等“全覆盖审计”提供了“靶向性”分析服务,更为科学评价领导干部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绩效提供了科学手段,为形成“总体分析、找出重点、发现疑点”的数字化审计作业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所提供的普查和监测成果不带任何部门利益,更具权威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契合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权威、专业、公正的基本要求。” 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有关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海南省基于普查和监测成果,建立了一张覆盖全省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林地规划等等各类空间规划的分类对照表,为规划冲突融合及矛盾解决提供了真实、客观的依据,形成了全岛覆盖、规划协调的海南省总体规划“一张蓝图”。 这张“蓝图”在海南经济建设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在一个名为“海棠山”的房地产项目中,其最早的规划图上规划了密密麻麻的房子,而经过与“蓝图”的比对,开发商发现该项目的用地属性已被规范,原来的想法已经无法实现,于是他们重新定位,转型发展。

  “通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我们可以定期获取卫星影像数据,发现地表覆盖现状变化,为项目审批和规划监管提供可靠的数据源。同时,通过对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动态变化图斑进行比对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未批先建、征而未用、少批多占等违反规划现象,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打击违规建设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海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有关部门负责人解释说。

  这些生动有趣的应用案例只是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创新性应用成果的“冰山一角”。从监测地表沉降、冰川变化,再到观测三江源重点区域生态变迁、灾后地区规划与重建,依靠精细化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普查成果已指导开展了诸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不透水地表以及林草覆盖率等在内的100多项涉及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热点领域的监测内容。而正是由于普查与监测数据成果的真实、可靠、准确,相关成果才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取得非凡成效。

  在国家层面,通过普查所获取的数据,有关部门先后取得京津冀地区10余年重点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污染源的空间分布,据此分析污染源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探寻城市空气污染根源的解决之道;规划了京津冀地区20年城市空间格局,为全面推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提供地理信息科学依据。此外,还深度应用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管理、国家级新区建设变化监测、海岸带开发利用变化监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动态监测、三峡地区地质环境变化监测、抚顺矿山地面沉降监测等重大项目和工程中。这些应用成果发布后,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省级层面,陕西、江苏等省开展了自然生态空间监测,有效支撑了各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河北省麦收秸秆焚烧等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得到各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山西、四川、黑龙江等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保障市县“多规合一”试点;重庆依托地理国情信息构建了重庆市综合市情系统;西藏、云南、内蒙古等省级政府利用地理国情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维稳、应急等工作开展。

  为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今年组建了自然资源部,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体制保障。不久前,自然资源部作出决定,将构建“统一组织开展、统一法规依据、统一调查体系、统一分类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数据平台”的“六统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开创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下一步,普查与监测成果的共享应用将从4个方面推动:一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政府决策和管理需要,充分挖掘地理国情信息所蕴含的价值,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有据的判断、依据、信息和政策建议;二是建立普查数据共享机制,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实现普查数据的开放共享;三是主动对接各部门业务需求,做好普查数据的深度开发,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普遍适用性的公共产品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四是及时向社会发布可以公开的地理国情信息,让社会公众充分享用普查成果,扩大应用成效。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祖国的绿水青山需要我们共同呵护。我们将持续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为开创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为服务政府部门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而竭智尽力,让普查与监测成果为社会共享,为人民造福,让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林更密、田更肥、湖更秀、草更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一张蓝图干到底!

  (中国测绘报2018年11月6日第一版)

  文/徐瑶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