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横空出世,是地勘单位生存与发展的“荒漠绿洲”?

2018-03-26 10:57:30    来源:中国矿业报

摘要:自然资源部,以及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标志着中国的大资源、大生态、大保障的体制水到渠成、破茧成蝶。

  伴随中国矿业“十年黄金期”的逝去,地勘企事业单位唱衰声一片。即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业内人士也未能找到化解50万地质大军产能过剩的有效方式。已经探索过的路径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是向大地质领域拓展;二是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然而,此类供给的概念鲜明、数量不足,对地勘单位来说始终是远水难解近渴。我们在“盼星星、盼月亮”,梦中都在期待中国和世界矿业市场的下一个投资期到来,然而百年一遇的黄金期终难重现。

自然资源部横空出世,是地勘单位生存与发展的“荒漠绿洲”?_勘测新闻_勘测联合网

  2018春回大地,失落之中的地勘行业突遇惊喜,自然资源部横空出世,我们终于撞见了国有地勘单位生存与发展的“荒漠绿洲”。

  资源、资产、资本、资讯、资信,“五位一体”的大资源、大生态、大保障

  自然资源部,以及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标志着中国的大资源、大生态、大保障的体制水到渠成、破茧成蝶。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管理水准的提升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基于政府简政放权、事业单位改革的需求,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置日趋精干。对此。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与技术资源配备不足的矛盾和空白必将很快凸显。

  大资源,不但涵盖传统的地矿资源、林草资源,也将覆盖地下空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资产化管理必然要求政府管理在广度、深度、精度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提升。资本化管理,必然要求向社会提供充分的资讯服务和资信担保。因此,自然资源部组建以后,各级政府部门将要实现由传统的投资型主导型管理向投资-服务并重型管理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的基础是物质形态的资源,表现形式是价值形态的资产和资本,支撑形态是信息形态的资讯和资信。可以预见,在大数据时代,诸多的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服务型产品的需求必将令人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这些工作究竟由谁来完成,现在尚无定论。但单纯依靠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肯定难堪重荷,更何况原有的事业单位也面临改革或转型。方向只有一个,向服务类或中介类企业购买。

  转变政府职能的抓手是由立项投资为主导向购买服务为主导的转变

  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首先要解决国有资产代表的缺位问题。当前,政府管理部门的代表职能主要体现在“起点-发证”、“终点-收费”两个环节,其间的过程,即储量核实,则完全交由矿山企业委托第三方,即以年度为周期进行储量核实,而对储量核实报告也只不过就是评审和备案,因而国有资产的权益根本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局部地区,甚至发生地下矿产资源任由矿山企业“肆意宰割”的现象。而在矿产资源实现资产化管理以后,公众则需要即时把握矿山企业的资源状况,加之矿产资源综合性利用、地质环境保护性开发等等,监管工作的要求必将日益提升。与此同时,更需要对矿山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显然,政府部门必须向社会购买庞大和繁琐的技术劳动产品。一般应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地勘单位代行其监管和服务职能。我国现有矿山保有量在10万座以上。1个大型矿山需要配备若干专业技术人员,1个专业技术人员也可监管、服务若干个小型矿山,平均每个矿山配备1人进行资源、环境的监管和服务,便可从根本上化解地勘行业的产能过剩。总之,基于资源、资产、资本、资讯、资信“五位一体”的大资源、大生态、大保障所需的服务及中介将会极其丰富,只要稍稍挖掘,不但可以为地勘行业开辟出极大的喘息空间,更能为国家自然资源的管理提供极其有效和经济的技术支撑。

  地勘企事业单位新的增长极——服务和中介型产业

  自地勘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市场化改革以来,其产业构成均以劳务型为主、投资型为辅,服务型、中介型构成较低。其客观因素占主导,因为地勘行业的服务及中介市场发育不成熟。主观因素也不容否定,不少地勘单位仍缺乏最基本的服务意识。不能创造性地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应有的服务,或者不愿意赚取服务业的微薄利润。当前,以大数据为先导的大资源、大生态、大保障所需的地质服务业已经初具轮廓,地勘行业转型升级恰逢此时,地勘企事业单位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原题:“五资”一体大格局定了 地勘单位何愁用武之地

  (作者: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孟 琪)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