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一线职工对地勘单位改革怎么看?

2018-07-03 09:27:35    来源:《中国矿业报》2018-6-30

摘要:经调查,在事业身份人员中有31%的人员选择留在事业,31%的人选择符合条件可以提前退休,20%的人员愿意放弃身份去企业。

  二、职工思想认识状况形成原因分析

  (一)事企混合的运行体制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根源。

  事企混合型地勘单位是介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之间的,当国家下达的地质勘查任务不足并伴随财政拨款下降时,地勘单位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会被迫进入市场,以营利性为主要经营目标,反之,又会把完成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少营利甚至不营利。属地化后,地勘单位探索企业化改革的路径,但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事制度、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得地勘单位只能“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

  地勘单位除了承担公益性项目外,还承担商业性项目。商业性项目中的一部分地质工作的资金来源却是由企业和部分地勘单位自己筹集,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形式进行。受事企混合运作的束缚,企业很难形成自我积累,规模难以扩大,同时还存在队伍技术简单,功能雷同,缺乏核心竞争力;产权不清,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不分等问题。在推进事企分离改革,向企业化经营转变的过渡时期中,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的路是必做的选择题。

  (二)地勘单位发展中的问题是导致改革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

  1.竞争力较弱。我国地勘行业由计划经济下的垄断或半垄断行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完全竞争的行业,各地勘单位发展良莠不齐。计划经济下诞生的地勘行业,在国家保护政策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差,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比较大。

  各地勘单位普遍存在产业分散、规模小、基层薄弱、人均资产占有量少,竞争力强、资质等级相对较低、经营力量分散等问题,很难在市场中得以生存。

  2.竞争激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推进,政府放弃行政管制,行业垄断被打破,除公益性地勘任务,其它任务均通过招投标获得。

  3.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历史原因,除了离退休职工比例高外,所有地勘单位都存在遗孀问题。这些遗孀没有工作,子女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都不高,需要单位给予物质帮助。

  对事业体制的依赖性,存在“等、靠、要”思想,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迷失改革方向。日常管理中,忽视管理中出现的漏洞,看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发展。

  4.是体制约束。作为事业单位,在人事用工、收入分配、会计核算、财政管理方面都有严格约束,而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断拓宽经营渠道和增加收入来源。企业对税后利润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事企混合运作,管理机制不活,造成转型期管理工作中的诸多矛盾,阻碍了地勘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既管不好事业,也管不好企业。

  (三)造成选事业或企业思想分化的原因分析。

  地质工作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应该也只能由国家和政府主导并组织实施。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不存在生死存亡的问题;加上地勘行业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它的经营不能保证在市场上获得大家可以接受的预期利润率,只能靠外力的支持,主要是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而企业则直接面向市场,存在着被其他企业收购兼并、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找矿经费由国家下拨,地勘单位承担计划任务并将成果无偿上交国家,经济上实行实报时销制,造成地勘单位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在市场经济下,地勘单位扮演的主要是“技术服务者”角色,而不是拥有一定经济实力,以追逐利润为目标是市场经营者。

  由于地勘行业的特点及队伍发展历程,许多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地勘企业弱小,加之事业人员与企业人员的退休金相差巨大,因此,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改革的难题不在于对影响单位发展因素的认识,而是在于大家即使认识到了事企改革的紧迫性,但如果没有合理的政策、管理体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支持,如果企业人员享受不到地质队事业人员退休待遇、在企业工作和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收入没有出现较大的差距或是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可能大部分人不愿意改变现状,因为行业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职工对改革的前景也存在信心不足的现象,即使是目前很好的企业也不能保证若干年后能给员工较高的退休待遇。

  三、建议及对策

  (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改革专题讨论活动的开展,教育全体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机遇、忧患及责任意识,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做到思想大解放、企业大发展。通过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进一步统一对改革必要性、紧迫性和方向性地认识,使职工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提高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

  (二)依法规范进行改革。

  科学策划,依法规范,有序运作,使改革稳步到位,不留后遗症。要在改革的细节上下功夫,严格按照政策法规,统筹考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审慎推进,凡是涉及到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要跟踪到底。

  (三)必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国有资产是支持改革必要成本的保障,是增强职工改革信心的重要基础,推进改革必须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保证改革中的稳定,着眼改革后的生存、发展,以创建新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为目的,通过改革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健全保障体系,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改革同时要保证大多数职工得利,赢得大多数职工支持。职工利益的保障离不开单位的发展,经济效益提高了,职工的合法利益得到落实,职工的思想就会比较稳定,就会对单位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一种凝聚力,这样的改革才是成功的。

  (四)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改革障碍。

  技术人员、中层干部、业务骨干是支持改革、推进改革的关键,他们对改革的信心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广大职工。单位应有重点地加以引导,坚定他们对改革的信心,消除他们的疑惑。同时,合理调整他们的岗位,适当地压担子、加任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单位应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消除其心理障碍,并紧紧依靠他们开展工作,以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

  对改革认识模糊的员工,单位要从提高他们对改革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上下功夫。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适应改革中找出自身的差距,及时弥补,将他们转化为改革的支持者。

  对那些吃惯“大锅饭”的职工,应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讲明道理,讲清利害,使他们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多劳才能多得,只有实干才是出路。

  对一部分年龄偏大、技能低、竞争力弱的职工,应加强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提高他们的再上岗能力,为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岗位创造条件。

  (五)倾听职工诉求,创造和谐改革环境。

  要认真听取职工对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诉求,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办事公开、公正、公平,努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使企业和谐发展。要关心职工生活,保障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与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要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的冷暖,切实帮助解决职工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持续做好生活困难职工帮扶工作。


  来源:《中国矿业报》2018-6-30

  作者: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金重

  原题:一线职工对地勘单位改革怎么看?——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一项职工思想动态调查为例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