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 地所智慧--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发展纪实

2019-05-27 09:18:38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2015年以来,地理资源所以特色研究所建设为新的契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两大阵地,深化改革,大胆探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研究员江东一到北京,就马不停蹄地赶回了研究所。尽管面带倦色,但谈起此行的收获,他立刻神采飞扬。

美丽中国 地所智慧--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发展纪实_勘测联合网

地理资源所与吉安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吉安生态环境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

  江西省是我国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泰和县则是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县。2018年7月,地理资源所与泰和县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面向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需求,打造一套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智慧化管理决策系统——“美丽泰和”。

  让江东没想到的是,这边系统建设才刚刚起步,那边“美名”便已传遍四方。此次,江西省发改委向地理资源所抛出橄榄枝,邀请“美丽泰和”系统建设团队再度出马,为整个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化出谋献策。

  不论是备受赞誉的“美丽泰和”,还是蓄势待发的“美丽江西”,抑或是蓝图初就的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无一不凸显出地理资源所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美丽中国 地所智慧--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发展纪实_勘测联合网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参加“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启动会。

  2015年以来,地理资源所以特色研究所建设为新的契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两大阵地,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引导资源向特色方向聚集,切实发扬光大“为国家发展服务”的立所之本。

  抓住改革“牛鼻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2014年8月,中科院正式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

  为破除体制机制的藩篱,中科院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按照四种类型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聚焦、重新整合,拉开了新时期科技国家队深化改革的帷幕。

  改革,如箭在弦。与此同时,在北京市大屯路甲11号的地理资源所大楼里,一场事关研究所未来定位与发展方向的深刻讨论也就此展开: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究竟哪一个才是地理资源所真正的“归宿”,成了萦绕在所长葛全胜和整个领导班子心上的头等大事。

  卓越创新中心好比科学研究里的“尖刀连”,但地理资源环境科学是地地道道的“钝端科学”;虽然坐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中心,但似乎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大科学装置功能;考虑到研究所服务领域的公益性,好像也难以与创新研究院的定位契合……一时间,地理资源所仿佛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所领导班子在广泛听取所内上上下下的意见建议并深入思考后,一个完整清晰的思路脱颖而出。“从研究所的学科性质以及为国家发展服务的目标出发,特色研究所成为我们最终选定的发展方向。”地理资源所副所长封志明说。

  “率先行动”计划明确了特色研究所的定位——发挥学科特色,依托基础研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不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对于地理资源所而言,向特色研究所的方向迈进,首先就要搞清楚自身的特色到底在哪里。

  “从一般性上来说,中科院的每一家研究所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从特色研究所建设的具体要求出发,这个问题就必须思考清楚。”封志明表示。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在所领导班子看来,国家的要求既是地理资源所努力的方向,也为地理资源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方面,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科学主要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科学,而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恰好是覆盖这三个研究领域的大科学。另一方面,从城镇化到健康城镇化,地理资源所一直关注城乡协调发展,围绕城镇化过程的基础理论、方法创新和实证分析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美丽中国 地所智慧--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发展纪实_勘测联合网

地理资源所科研人员指导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培训。

  2015年4月,经中科院院长办公会批准,地理资源所成为中科院首批试点建设的特色研究所之一,服务领域直指“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

  对于地理资源所的特色所定位,葛全胜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就是要建设成为我国陆表过程和格局变化、生态系统变化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引领作用的特色研究机构和重要的思想库与人才库,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要率先,就得创新;要创新,就要突破。可以说,对于彼时的地理资源所而言,特色所建设是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只有抓住它,才能走上更好更快的发展征程。

  人才培养“组合拳”

  科技为翼,人才为本。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改革岗位聘用制度、优化薪酬激励……在如何最大程度激发人的活力上,地理资源所可谓煞费苦心。

  在地理资源所,中科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明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科研“明星”。2018年,他凭借在新型城镇化研究方面的卓越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能够获批‘优青’,还要感谢所里的‘秉维’。”陈明星坦言。

  陈明星口中的“秉维”,是指以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命名的“秉维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其与“可桢杰出青年学者计划”一道,联手致力于选拔和培养研究所内40岁以下的优秀科技人才。再加上为每位进所新人提供“第一桶金”的“国家地理青年人才计划”,地理资源所毫不隐藏自己扶持青年人才的“心机”。

  通过实施“可桢”和“秉维”青年人才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大量涌现。其中已有43人获“秉维”“可桢”两项计划支持,资助金额2000万元。获支持后,已有3人入选“优青”,11人晋升研究员,21人入选“青促会”。

  一方面是对所内青年人才大力栽培,一方面则要“栽好梧桐树,静待凤凰来”。

  唯才是举,求贤若渴。有了全所上下的共识,就有了地理资源所高端人才引进办法的出台,也有了所国际人才计划的启动。众多顶尖人才纷至沓来,既成就了个人的辉煌,也促进了国家科技事业的进步。

  在中科院科技人才由研究所向高校“自内而外”的流动过程中,卢宏玮“逆行”的身影,自然显得十分瞩目。

  2010年,卢宏玮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职北京一所知名高校。在经历了整整6年的“单打独斗”后,“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的她通过高端人才引进办法“嫁”到了地理资源所。

  在卢宏玮看来,地理资源所平台好、基础好、积累好,而且赋予了科研人员极高的自由度。

  “这里非常开放,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事想做的研究,只要自己的科研经费能够支撑下去,就不会被过多干涉。有卓越的良师益友,有构成合理的平台和队伍,这里比我来之前想象的还要好。”卢宏玮表示。

  开放的氛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发挥空间。2018年,以卢宏玮为主要完成人的“污染场地修复工艺非线性优化调控技术及应用”摘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2015—2018年,地理资源所积极围绕特色方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从国内外引进科技、管理和支撑人才103人,新增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18人,特色方向人员集中度从2012年的91.4%跃升至2017年的96.8%。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