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记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教授

2018-04-02 13:37:34    来源:中国网

摘要: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教授不仅学贯中西,成果丰硕,而且多年来足迹遍布世界,为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带领团队继往开来

  地球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紧密相连且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所以,在地学研究中,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常像盲人摸象,取得片面的结果。要减少盲人摸象的局限性,团队的力量非常重要。陈镜明在加拿大遥感中心的后半期,建立了10人左右的团队,在2000年到多大后,很快建立了15左右人的团队。同时在2000年,陈镜明同施建成、李占清、梁顺林、孙国钦、齐家国等一起协助宫鹏教授在南京大学成立了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后,也形成了一个十几个人的团队,用在加拿大团队开发的新理论和方法带动国内团队的科研,使得他们的科研水平在短期内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经过10多年的努力,陈镜明在南大的团队已经达到了能与多大团队并驾齐驱、互相弥补和促进的水平。能带领团队为中国的植被遥感和碳循环研究做出有效的贡献,陈镜明深感欣慰。

  按陈镜明的经验,他认为团队建设并不复杂。首先,带头人要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把握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并因此获得研究经费。在形成团队后,首先要关心学生、博士后、研究助理等的成长,考虑他们的发展前途,激发每个成员的最大工作热情。团队较大时,团队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同时研究内容又有一定的关联,可进行紧密的合作。最理想的状态是整个团队的总体目标明确,每个人在实现总体的目标过程中的位置也清楚。当然科研的创新性越强,越有可能偏离预先设计的轨道,要及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是不断地与团队成员沟通,及时解决技术或理论问题。这不仅能加快进度,也可在讨论中取得突破。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陈镜明感到非常幸运是团队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学者,他们对完成项目和开发新研究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也非常幸运有机会与加拿大、美国、中国、欧洲的许多团队合作。尤其在中国,他在中加合作项目(2002-2006)和科技部全球变化重大研究计划973项目(2010-2014)执行时,同国内许多单位开展了有效的合作,包括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自然资源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土壤所、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林业局、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气象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这些单位都对陈镜明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有重要贡献。

  2003 年中加国际合作项目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召开_地球科学_勘测联合网

  2003 年中加国际合作项目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召开。陈镜明(前排右二)为加方首席,所长刘纪远(前排右四)为中方首席。

  对于未来,陈镜明打算在1-2年之内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到国内,协助南京大学居为民教授推进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碳同化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使其能有效利用卫星大气CO2浓度和其它浓度观测,卫星地表观测和气象资料准确计算世界各国的人为源和自然源的碳排放和吸收,为我国气候变化科研和决策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的工具,促进我国在碳循环方面的研究水平。同时,陈镜明也将带领国内的团队,在植被遥感方面从植冠结构遥感推进到叶片色素和其它生化参数遥感,以便更准确地计算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分布,把握由中国卫星遥感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地学研究的新机遇。

  专家简介

  陈镜明,多伦多大学地理系的终身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高级首席科学家(全国1000名,由加拿大国家总理任命),生物圈研究的世界知名科学家,中共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专家,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5-2008,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2001,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B类杰出青年。2017,加拿大地理学会杰出学术成就奖(每年一人),2001,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杰出贡献奖,2001,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杰出科研成就奖,2000, 加拿大航空航天学会Alouette 奖(最高荣誉奖),1999,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杰出贡献奖。一共发表了330多篇SCI论文,编辑了两本专业书籍和两期学术专刊。论文的总引用次数为12500多次(Web of Science)或21500 多次(Google Scholar),H指数分别为61和76。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