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生院士:厚积薄发 宁静致远

2018-06-13 08:37:43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宁津生从事大地测量领域的研究60余年,在大地水准面、地球重力场模型、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等方面成果显著,被誉为“大地之星”。
  

润物无声,高山仰止——“宁津生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参与有感

  文■覃双

  网络上流行用“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来表达对偶像明星的喜爱,我想作为一个后辈和学生,我对宁津生院士的崇拜和敬仰大概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始于宁院士在学术界的无上成就和声名远播,深于宁院士为我国测绘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精神和其翩翩学者风度。

宁津生院士_勘测联合网

  作为中途参与到采集工程的成员,项目组分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所有收集来的资料,满满一柜子的手稿、论文、著作、照片等。所学虽非测绘专业,但我对“宁津生”这三个字也绝不陌生,因为每年的9月总能看到关于“武汉大学六院士共上一门课”的相关报道,而这门被大家誉为“最奢侈的基础课”的首倡者便是宁津生院士。以前都是在电视里、在新闻报道里看到过宁院士,而现在却有机会来整理一位院士的资料、亲自访谈他、了解院士学术成长背后的故事,我的心情是紧张和激动的。

  资料整理算是我和宁院士的第一次“间接接触”,在几百篇论文、几十部著作和几千页的手稿整理和著录中,让我对宁院士不禁肃然起敬。在所有材料中,最珍贵和最有意义的当属《测绘学概论》这本书的书稿,从手写稿到打印稿,前后共经历了数十遍修改。宁津生院士的书法是极好的,他也曾在许多地方有过题词,因此稿纸上的手写稿并不难辨认,反而给人一种欣赏的愉悦。后面几稿仍是手写稿,但多了许多红色钢笔的批注和修改,几乎每一个措辞、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在仔细斟酌和反复修改后确定下来的,每一幅插图应该怎么画、放在什么位置他都作了详细的阐述。他是一名院士,学术界的泰斗和前辈,大可不用事必躬亲;他是一个老人,在学术界栉风沐雨几十年后似乎大可以安享天伦之乐了,但是,他依旧事无巨细地修改书稿,仍然保留着最初的虔诚和热情,这种学术态度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令人深思,让许多年轻的学者汗颜。学术界不是名利场,唯有不忘初心,方能持续前行。

  在对宁津生院士已有资料的全方位搜集和整理后,接下来就是对院士本人的访谈。我们以时间为线索列出了详细的访谈提纲,希望能在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宁院士为我国测绘事业和测绘教育无私奉献的一生。

  2017年,武汉的春天一如既往地短暂,夏天的气息在五月就已扑面而来。5月初的这次访谈选在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一间可以远眺东湖的会议室里。访谈之前,我们邀请宁院士参观了我们的采集成果,论文、著作、照片、手稿、证书等资料装满了整个柜子,我向他一一作了介绍。宁院士说有些资料他自己都快记不得了,居然在我们这里看到了,对中国科协的这项工作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和支持,这让我们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深感自豪。他看到自己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申请书时,激动地告诉我们:“这是我申请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刚刚成立,我申请的这个项目叫高技术项目,给了我五万块钱。”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地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值得的。

  这一次的访谈我们针对此前资料整理和研究报告写作中遇到的疑惑进行了补充提问,主要内容还是关于宁津生院士早期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在会议室不太明亮的光线下,周遭的一切都很安静,宁院士仿佛一位时光使者,穿越上个世纪的战火与硝烟向我们缓缓走来,坐在对面向我们倾诉那一段遥远却又刻骨铭心的岁月。他的语速很慢,我想那大概是一种经过岁月积淀之后的从容,让人不由得屏气凝神,与他一同沉湎于过往。回忆是一件伤神且劳累的事,因为人并不只善于记住美好。望着对面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似乎能感觉到他眼角的湿润,不禁思考我们是不是有点儿残忍了。他在跟我们娓娓道来看似云淡风轻的同时,内心已经把那些日子又重新走过了一遍吧,但他也只是向我们平静地诉说。他无疑是敬业的,尽管时光深处的岁月难以拾起,但他仍然对我们的每一个问题都作了诚恳而细致的回答,尽力告诉我们想要知道的一切。

  是年10月22日,在宁津生院士生日的当天,我们代表采集小组送去了鲜花和祝福。他仍旧神采奕奕地,穿着那件灰色外套,在近几年的报道和照片中总是能看到他这件灰色外套,他似乎还是和几年前一样的精神抖擞,也一样的忙碌。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老人刚刚经历过长途奔波,从同济大学给本科生们上完课回来,但从他身上看不出任何疲惫,这也许源于他对测绘教育的执着和热爱。

  说起刚刚结束的上海之旅,宁院士显得颇有兴致,因为同济大学的这门由七位院士共同主讲的《测绘学概论》正是从武汉大学移植过去的。作为全国闻名的“院士共上一门课”的首倡者,宁院士谈到了夏坚白、王之卓等老教授对自己的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刚成立时,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是一个教育型大学,“尽管他们当时夏先生是院长,王先生是航测系(航空摄影测量系)的系主任,他们都给学生上课,给本科生上课”。宁院士回忆道:“而且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必须跟着他们去听课,帮老师们准备教具,当时这是年轻的助教必须做的事情。”“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老师们潜移默化,给我的印象就是在大学里面你首先就是要教书,做好教育工作。”所以几十年来宁院士始终以教学为第一要务,当选院士以后,他的首要事情便是邀请其他几位院士一起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而且这门课一上就是二十年。

  面对现在高校的年轻教师一心专注科研项目和论文、忽视教学工作的现状,宁津生院士表示了深深的担忧,他说这样会把高校的教学拖垮,这对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是很危险的。在他看来,如果高校的教学工作没有做好,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本科生,这个高校其实是失败的。耄耋之年,他仍在为他热爱的测绘事业劳苦奔波,仍然为我国的测绘教育呕心沥血,无论是一个学者的良知还是一位先行者的责任感都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每一次的采访和接触,对我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资料采集的过程,而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宁院士对事业的热爱、对学术的执着、对教学的坚守,无一不让人钦佩,也让人反思和提升自己。正如2016年第二届“感动测绘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说的那样:“地球重力场,天地大舞台。满腹经纶,国之栋梁。一生相许,矢志不渝。”伟大的人生从来顶天立地,值得我们仰望。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