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何去何从——聚焦2018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

2018-11-13 10:31:47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摘要:从“国土资源”改为“自然资源”,所谓的“土地圈”“地质圈” “海洋圈”“测绘圈”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大融合。

  从“国土资源”改为“自然资源”,所谓的“土地圈”“地质圈” “海洋圈”“测绘圈”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大融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各部委职能定位的渐次落地,无疑对“学术理论圈”如何适应新形势并加强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10月13~14日,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2018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在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召开。这已是连续第十七届联席会,来自全国103所高校及相关部门、研究单位的600多名代表紧扣当前热点、难点进行交流讨论。

土地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何去何从——聚焦2018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_土地勘测_勘测联合网

  这次会议的背景是:我国资源学界十多位院士、30多家资源学院和一批知名资源学者多年来奔走呼吁,多次向国家有关部委建议:增强、加快土地资源科学和自然资源科学一级学科建设。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分析研究及学科建设的建议值得借鉴。

  创新大学科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这次论坛是一场多学科交叉、多观点碰撞、多类型高校交流的学术盛宴,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精彩纷呈。论坛还围绕关于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以规划统领农村用地格局,统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交流,为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师生和专家点燃了一场思想风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吴克宁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自然资源管理”学科,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水、矿产、测绘、林业与海洋资源等各学科,都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一方面,已有的学科仍然以各自行业内的主要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尚未把自然资源视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现有学科多归属于自己所在的一级学科,受其影响,这些学科均无法体现出“自然资源管理”的学科共性。

  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管理及相关学科,分别隶属于公共管理学、资源学、水文学、海洋科学等学科。显然,现有学科群尚不能够体现出“个体与总体、资源与资产、产权与产籍、利用与保护、技术与政策的并重统一”的自然资源学科特色。

  树立“大土地”观,创建土地大学科,构建土地科技创新大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此次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中国土地科学》副主编王庆日认为,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革,都为我国土地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应对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需求、创新土地学科体系、构建“大土地”和“大学科”观,成为未来土地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研究员也提出了“建设土地大学科平台,集聚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观点,建议尽快设立土地科学一级学科,培养土地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从源头上提升我国土地科技创新能力。

  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研究员杜新波认为,土地学科建设既要突出科技创新导向,更要突出职业导向,推进土地学科建设与自然资源职业体系建设相互支撑,实现土地专业人才培养与自然资源人才队伍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改革相结合,为自然资源行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喻建华从学生培养视角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自然资源管理学科应建立在自然资源科学基础之上,而自然资源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在学生培养上必须要加强自然资源科学如自然地理、地质学、土壤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通识教育,才能为管理打好基础。尤其是本科阶段的学生,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怀,对土地等资源的热爱之情,对群众民生的怜悯之心,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才会个真正合格的人才。”

  理论结合实际,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

  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迎来复兴契机,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全民脱贫,是重要的方向和路径。与此同时,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也给正在紧密推进的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邹清平在致辞中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规划体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由此,乡村振兴能否成功,用好土地是基础,增加投入是关键。

  “部党组特别重视乡村振兴,在扶贫领域可以说是‘翻箱倒柜,倾囊相助’,全面梳理自然资源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助力乡村振兴,而且又多次要求我们都要参与这方面的调研。”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武汉局副局长石一连由衷地说。

  对于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石一连也充满了期待:“作为学院派在理论研究上很有功底,这些东西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建设派在实践案例上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就是用学院派研究出来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建设派的实践探索,那么建设派也要在实践的案例中来完善学院派理论中的不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华认为,这次论坛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等重大战略部署,紧扣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的重大土地利用问题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为新时期探索城乡土地综合管理制度创新、提升土地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建言献策,具有重大意义。

  瞄准“三农”热点,加强土地科研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犹如春风吹过田野,一派崭新气象。此次论坛除5个主旨报告外,又在22个分会场同时进行了228场次的学术报告,再加上一个圆桌论坛。乡村振兴成为了与会代表们的热议话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夏显力认为,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长远战略,需稳步推进,并从“人、地、钱”和土地制度的视角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浙江大学教授吴宇哲谈了对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改革的看法,强调要注重其资产功能,让农民的“房”和“地”变活,从而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有学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与国家大数据战略相结合,用好大数据这一技术助推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汤怀志博士认为,自然资源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是科学,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化时代,未来的土地管理或许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载体让土地“开口说话”,知道土地需求什么、要改造什么。这要求我们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科学技术研究上,用智能化手段来塑造我们的新家园。

  长江学者、武汉大学教授刘耀林全面介绍了大数据分析辅助“多规合一”技术体系内容,从对地观测大数据与社交网大数据协同、测度分异规律揭示人地关系、建立国土空间优化与模拟模型三个方面进行理性的探索和思考,将传统分治式规划向合一规划转变,从而真正实现“一本规划、一个蓝图”的城乡规划,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许皞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未来谁种地”问题,他提出了“土地经营权共享”和“土地多功能利用”的观点,从教育体系、土地政策、人员流动政策、身份认可、资源分配等准备政策上培养职业农民。因为农民职业化是实现“三农化一农”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

  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秦玉莹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以农民为主体,让政策的出发点与农民群体的需求点相对接,并针对地域的差异探索不同的实现模式。首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东中西部选择试点地区先行先试,而后由点及面进行展开。其次,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乡村地区实际存在的痛点和难点。比如:集体产业乏力、集体财力不足、人才缺失等困境。最后,可以形成政府、市场与集体多元主体联动的方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民群体真正收获到乡村振兴的幸福感。

  郧文聚研究员在圆桌论坛上抛出了乡村振兴“十问”,包括农民生计怎么样,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如何落地,农村怎样留住乡愁,农民的资本资产究竟有多少、够不够,农村地区的国土空间如何塑造,乡村是否存在自然贫困以及国家如何兜底等,这些问题在与会的代表中产生强烈共鸣,并启发了代表们深入思考。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黄俊飞 陈华文 徐燕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